是什么让我下决心离职

发布时间:2024-04-16 00:04:31   

cr. 美国摄影师 Alex Hinson
曾仕强曾老说,
“当一个人想所有的事情的时候,他就想不到任何事情。当一个人听所有的话以后,他就听不懂任何话。因为他整个乱掉。人际关系就是自己的价值观发散出去,造成一种磁场,然后去找志同道合的人。频率相同自然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缘是机会,份是关系。”
当你有很多选择的时候,选择不做什么比选择做什么更重要。
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在于设定合理的标准。
通过标准,对事物的价值进行评价,这就是价值观。
我想离职,但下不了决心。
会担心是不是冲动,是不是逃避,事后会不会后悔,遭受外界质疑时内心会不会动摇,会不会形成惯性等等。
所以我准备结合一些方法论,扪心自问,有理有据地做出抉择。
本来还想吐吐槽的,但估计要唠很久,而且嘴下留情嘛,最终还是决定不对人和事做具体评价了。
「先抱抱自己」
首先,在大方向上,从情感上要支持自己,不要自我怀疑。
告诉自己,我有选择的权利,我有痛苦的权利。

‍‍
为什么这么多人跟你在同一家公司,面对同一个老板,做同样的事情,人家行,你却不行?
不接受比较。
人与人是不同的。对这份工作的诉求不同,忍耐力不同,能力画像不同。
我是独特的存在,你无权也无法评判我行不行。
痛苦是不能被衡量的。每个人对痛苦的敏感度和承受力是不同的。

‍‍
是不是你能力有问题,还是有什么缺陷?
如果我能力不行,早就把我开掉了。
就算把我开掉了,也不能证明我能力不行。
大家能相遇在一家公司,深度合作,说明至少在某个方面,大家水平差不多。

‍‍
到底是班不行,还是你不行?
班有班的不行,我有我的不行。总而言之,我们不适配。
接下来就论论,我和这家公司、这份工作,甚至是上班这种工作形式到底适不适配。‍‍‍‍‍‍‍
「这家公司适配吗」
《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一书中讲到,每个人都有着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胜任、联结。
1.自主
按照自己意愿行事,为了自己而做某件事,为了活动本身固有的回报而不是外界奖励。其关键在于人们希望成为自己行动的本源,而不是被外部力量操纵的棋子。简单说就是自己选择,并感到自由,而不是出于顺从或者强迫的不得不做。
问问自己:这家公司的产品部门是成本中心还是利润中心?你是主动设计的建造师,统筹规划的包工头,还是被动接收的搬砖工?你能否选择项目?能否主导项目?能否发表观点和意见?KPI、OKR、PBC、PIP的制定是否自主?考核是否合理?……
2.胜任
有能力处理事物以及应对周边世界,接受有意义的个人挑战并且全力以赴,感到高效。
问问自己:目前的工作强度和难度,你能承受吗?你能否把控节奏?能否胜任?能否心流?你过往的经验能应用吗?能快速适应新工作吗?业绩突出吗?绩效完成度怎么样?……
有自主、没胜任:容易觉得自己能力不行。
没自主、有胜任:容易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工具人。
没自主、没胜任:容易陷入抑郁和绝望。
有自主、有胜任:容易感到成就感和幸福。
3.联结
能感受到与他人的联系,能感受到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
问问自己:职场小社会里有团队内团队间的同事、领导,还有团队外的业务方等等,他们是否值得信赖?你是否感到平等、尊重、温馨、有安全感?……
根据上述定义,我脑暴了这么多问题并一一回答,答案几乎都是否定的、负面的。
以往的工作中,产品需要比业务方更懂业务。作为增长产品,我尤其需要对业务的成功负责。而现在的产研团队作为成本中心,更像是乙方像外包,目标是完成交付,是给业务起支撑作用。
没有说两者谁更胜一筹,只是当你见过很多成熟案例,有明确清晰的想法思路,甚至有成功的经验可复用、失败的经验可避坑的时候,不能主导,不能在前线冲锋陷阵,甚至只能任由对方在乱转、倒退,这是很痛苦的。拿捏不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还要被阴阳怪气,这会让你更加无所适从。
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中,我凭借专业度,依然在擅长领域发挥作用,让项目拿到好的成果,为合作伙伴的绩效、领导们的汇报添砖加瓦。但即使这样,因为我职级高,所以被认为都是我分内之事。甚至因为表现得不够卷,最终被打低绩效。(谈话原话是,承认专业度,但你懂的。)
嗯,我认。但我也提出质疑,入职这么久才说我的职级薪资全司极品,那么同职级的同事都比我大好多好多岁,我该如何追平你们五到十年的时间和经验呢?(究竟是我没有承担责任,还是公司误判业务,陷入增长魔咒,对我期望过高了?拿我当救命稻草了?现在清醒了,就要卸磨杀驴了?我可以接受回归到合理的职级薪酬,但如果我本不配,为什么试用期没开了我呢?)
去年10月,我突然被调往一个我不擅长的项目,出于兴趣、能力圈、对业务前景判断、职业规划、双方合作关系模糊等等因素,我拒绝了该项目,但我的拒绝未予通过。。
讽刺的是,合作的业务方正是由于在集团内部处处碰壁无法推进,于是跟董事长申请独立开干的团队。当我得知曾经接触过该项目的很多人都离职,整个业务一团乱麻的时候,我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现实不假,一边说项目市场大有前景,一边没有自上而下拉齐目标,导致局中人很急很急,但资源受阻动弹不得。可能这也是大公司新业务的通病吧。‍‍‍‍
总之,我在不自主和不胜任中,陷入了抑郁和绝望。‍‍‍‍‍‍‍‍
更有意思的还有联结这部分。‍‍‍
你会发现有些人说话做事,不论大小,一定要群里、邮件公开地反复地确认留证,括囊守禄(新发现的高级词汇,感觉传神度100%),明哲保身,竞争大于合作,防备大于信任。可见,大家都过得没什么安全感。
还有些人合作沟通很喜欢用反问句,有些人会通过玩笑话diss你、油腻话骚扰你,有些人会话里“用针扎你”来做服从性测试,甚至还说你不够“反脆弱”。
还有人发团队项目奖金是在人员复杂的群里发随机红包,甚至还不是人手都有。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规规矩矩正正经经发钱的领导,居然是要珍惜的。
嗯,真有意思。
我想起许晴在综艺《花儿与少年 2》里说的那句“上一季开心,因为上一季的人都正常”。职场总有各种各样的人,不求和同事成为朋友,也降低标准,不要求专业好性格好,但以前我经历过的,大家至少都体面。
很难想象,如果这是我从业的第一家公司,我会怎样。。‍‍
综上所述,目前这家公司的这个岗位无法满足我的三大心理需求。并且我想,即使调岗也不会改善。
「书里的其他知识点」
警惕容易破坏内在动机的几个东西:
1.自我卷入
自我卷入是心理学家用来定义人们感觉自身价值依赖于特定结果的过程的一个术语。当人们坚持内摄信念,而这些内摄信念又被有条件的价值所支撑时,这就被称为自我卷入。自我卷入有点像低价值感,把评判自我价值的权利交给了别人。比如别人用金钱来衡量自己,自己也不动思考、全盘接受了这个衡量标准,就会进入自我卷入。比如有些女生会以对方送的礼物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这往往就容易陷入低价值感的陷阱。
2.工具性思维
意思是将一切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比如物质财富的作用被高估。
3.内摄
内化是指将外界的思维观点变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内摄,指全盘吞下一条规则,而不是消化它;另一种是整合,它包括“消化”,是内化的最佳形式。
4.外界奖励
虽然奖赏和其他控制确实具有激励作用,但使用外界奖励的弊处是:
(1)奖赏,尤其是经济上的回报,会消弱内在动机。我们容易用外界的奖励,代替了做事情本身的激情和兴趣,从而改变我们原本的目标和动机,导致我们的成就体系被他人和外界掌控,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
(2)有条件的奖赏会使人走捷径,并且没有终点。当没有奖励时,表现就大不如前。
5.最后的期限、强加的目标、监督和评估等其他外界施加给你的东西。
好家伙,又中几条。。
「这份工作适配吗」
如果前面那本书帮我梳理出这家公司还值不值得忍,那么下面这本书就告诉我换一家公司,换一个行业是否会变好。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说,当我们发现自己身陷不快乐的职业,甚至是不快乐的生活中时,通常是因为我们从根本上误解了,或者根本不知道真正激励我们的动力是什么。
人们做某件事真正的动因是:发自内心地想去做。这样,不论你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动因都将持续。
你看,和上一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中提到两个名词,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
1.基础因素
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
基础因素不好就会给人带来不满,所以你必须解决坏的基础因素,确保你不会对工作不满。但拥有基础因素,只能做到让你不讨厌这份工作,但还不足以让你爱上你的工作。
2.动力因素
包括有挑战性、个人成长进步取得有意义成果的成就感、获得认可、成为团队主力、责任感等等。
动力因素是真正让我们非常满意并爱上工作的因素。它很少与外在刺激有关,更多的是跟自己的内心和工作的内在状况有关。
无论我们在从事哪份工作,尽量保持基础因素与动力因素之间的平衡,做真正让自己满意、热爱并幸福的工作。
超过一定的临界点时,改善基础因素,如钱、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都只是幸福的副产品,而不是产生幸福的原因。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重点放在努力获得职业成功的有形陷阱里。
拿更高的薪水、得到更有声望的头衔、有环境更好的办公室,这些都是朋友和家人能够看得见的标志,标志我们职业上“成功了”。但是一旦你发现自己关注的是工作中的有形部分,你就是在冒险,在追逐海市蜃楼。如果你把下一次加薪变成最终让你快乐的原因,那么这就是一种无望的追逐了。
并不是说钱是没有职业幸福感的根本原因,而是当赚钱成了高于其他一切事情的重点时,当基础因素得到了满足、追求仍停留在赚更多的钱时,问题就出现了。即便是一些专门从事跟钱打交道的职业,比如做销售员和交易员,也要遵循动力因素规则。只不过在这些职业中,钱成了衡量成功与否的尺度罢了。
金钱只能减少你的职业挫折感。财富的诱惑已经使一些社会精英感到迷惘和困惑了。要找到真正的职业幸福,就要继续寻找你认为有意义的工作机会,从中学到新知识,获得成功和成就,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
如果你对自己现有的工作仍存在不满意,或者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才算是真正适合自己,不妨问自己几个不同类型的问题,也许你对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会豁然开朗。比如:
这份工作对我有意义吗?
这份工作将会给我带来发展机会吗?
我还能继续学习新东西吗?(你总得有一技之长、立身之本。如果你做的所有的事情,开始重复,不管给你再高的职位再多的钱,值得警惕。除非你能确定,你下一份工作还是干这个重复的事,或者他能给你开一辈子钱。)
我有机会得到认可,获得成就吗?
我将会被赋予更多责任吗?
……
「和榜样同行」
我认为,当产品经理依然是我目前最优的现金流方案,不管是在哪家公司。这也是我难以割舍的点。‍‍
但是当我自问当前这份工作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未来有没有发展机会的时候,当我始终不能拨云见日的时候,我想到查理·芒格曾在演讲中说过,
“要与仰慕的人一起工作。”
我们可以看看同样从事这份职业的领导们、行业大牛们,他们的生活是你向往的吗?
我们总讨论原生家庭给人影响多么大,其实职场也是一样。父母是你的第一任老师,你的领导前辈也是你职场的启蒙者、引路人和风向标。
我们要避免在不崇敬或者不想成为像他一样的人手下干活,因为不仅在专业路上无法成长,在人生路上还会很危险。
在正确的仰慕的人手下工作,在生活中取得的成就将会更加令人满意。
正如投资不是投项目而是投人,选公司其实是在选老板,选工作是在选领导,选项目是在选合作伙伴。
当我在脑海里抓取我想成为的产品经理,我想过他一样的生活的时候,我抓取不到。。‍‍‍‍‍‍
所有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权威人物的控制,尤其是那些为我们提供回报的权威人物。
我们过去经常有这样一种思维,老板做到今天一定有他值得学习的地方。他每次做事都特别厉害,我能从他那学到什么。他说我肯定是我的问题,pua 我肯定是为我好。
但今天,我们要学会祛魅。不要因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比如社会地位,给老板/领导加滤镜。卸下标签、光环,商业上的成功可能靠的是幸运、风口。
老板行不行,要回归人的本质看。
如果他不是个善良的人,不是个尊重别人的人,即便他能力再强,有再多过人之处,也还是要离远一些。因为你不知道他会给你造成多大的伤害。
就像很多人遇事如临大敌,反应慢,大脑空空,甚至害怕自己有观点,自己怀疑自己,其实是因为身处长期被打压的环境。
当你不断被否定,你怎么能生长出健全的三观呢?
即使是真的做错,但非要通过不耐烦的态度,不体面的表达吗?是不是能换种方式呢?这些肯定是对方的问题。
之前考教资的时候有学到,老师要给予正确的评价,采用恰当的方式,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的习得性无助,进而形成消极定势,低自我,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效能感。
你要尊重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应该在什么环境下存活和发展。
想起我妈说我就像不想上学的小朋友,其实厌学和厌班一样,以上理论也同样适用于育儿。
我们都应该试着好好养育自己。
我们除了要避免变态的工作关系,还要避免变态的激励机制。
不要处在一个你表现得越愚蠢或越糟糕,反而它就提供越多回报的激励系统之中。
想想真够变态的。
变态的激励机制具有控制人类行为的强大力量,我们应该避免受它影响。
如果回到N年前,我依然会选择做产品经理。
但时代红利过去,这份工作是否依然适配,答案变得不再理想。
可能一份工作也只能陪一个人走一段路吧。
「上班这种形式适配吗」
换家公司,甚至换个行业,是否就解决了根本问题?‍‍‍‍‍
抛开公司情况、工作内容,我会不会是和上班这件事就不适配?
有人说,上班就是用时间换钱,不要上价值,不要对工作赋予意义。
但是我认真查询之后,发现工作、上班、事业,虽然都是职场活动,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工作:重点在“作”,操作、劳作。工作是指劳动生产,它更强调做事本身。
上班:重点在“班”,它代表一个组织。上班通常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地点」工作。
事业:重点在“业”,有业绩、成体系。事业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营活动,或者是指个人的成就。
它们的目的、心态、成长、满足感和长期性等等,都存在差异。
上班要求的其实是你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把事做好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一件事。
你在公司上班和干个体户特别大的区别在于,你在公司,一件事能不能成和你往往没有太大关系。
你很努力,但你能够左右和掌控的事情也有限,这件事不成,你的责任也有限。
不上班不等于不工作。
没有单位也能工作。你可以和你认同的喜欢的信任的人合作,你可以选择和谁在一起,这会让你更加自由,更有安全感。
积极情绪会改变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会让我们更容易激发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增强我们的能量,赋予我们激励、专注和灵感。
成功不会带给人幸福,幸福才是通往成功的路。让我们追求目标的不是恐惧、压力和匮乏感,而是状态良好带来的专注力。
不上班反而能更好地解放我们的生产力。
一个自我越清晰的人,在条条框框下上班的痛苦就越大。
因为上班最主要的不是时间精力的牺牲,而是自我意志的剥夺。
这时候更重要的是,和自己和解,接纳自己就是不适合上班这件事,然后尽量找一些适合自己做的事。(不排除未来会上班,但还是会有我的原则。)
「为何决定是现在」
其实一个人不可能在一家公司干到老,甚至不一定在一个职业、一个行业干到老。除非体制编制内。
所以总归有一天是要告别的,那么为什么是现在?
因为我发现了更想去做的事。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词「投资时间」。
大家应该都看过《第八号当铺》,如果上班只是拿时间换钱,那和故事里用寿命换钱财的乞丐有什么区别呢?在这部剧里典当寿命的故事很多,可见普通人能拿来投资的资本其实也没多少。
人生短短几十年,你的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见的。人生不同阶段的时间,产生了怎样的收益,创造了怎样的价值,也是算得出的。
最近新出了一部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里面有句台词“没有得到的,永远更迷人”。(真的很不错,墙裂推荐!)
我会不会只是渴望另一种生活?
也许吧。
在现在这个节点,对比沿着轨道消磨殆尽和跳出轨道探索自我,它们分别可能创造的超额收益和可能损失的机会成本,孰轻孰重呢?
我试着用之前说过的「生命之轮」,给几个不同选择打分,瞬间清晰起来。
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我等不及要去行动了。
也有想过为什么不用下班后的时间来探索自己想做的事呢?这样既保住了现金流,又挖掘了新的可能性。不脱产准备教资考试不就是这样嘛。
但是我发现我想做的事情,需要大段大段完整的时间。
当你上完班,身心灵都被掏空后,你首先想到的是修复自我,好好存活下来,而不是学习和思考,创造更多价值了。
有意思的是,对比休假期间和工作日下班之后,我刷短视频的时长、浑浑噩噩睡觉犯懒的时长,前者都要远远低于后者。
另一个紧迫的点在于,最近俩月,我的精神压力也似乎更大了。
饮食规律,清淡温润,但是竟然出现了胃不舒服的情况。
都说胃是情绪器官,回想不舒服的时候,基本也和情绪耗竭的日子对应上了。
身边很多互联网圈子的朋友说,感觉干完这一票就结束了,倒不是体力问题,而是心气用尽了。想要通过努力改变一些什么,或者学习一些什么的心力没有了。这就是累觉不爱吧。
而更多的朋友则说,没有过心气这东西。
xs
「回到开头」
是不是冲动?
一开始一定是某个点让你不舒服,触发了你。人人都是。
但我已经经过深思熟虑、理性分析,并且能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
是不是逃避?
某种意义上算是,但逃避有毒的环境,并不是一件坏事,而应该喜大普奔。
某种意义上又不算是,因为我并没有逃避我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自我责任。甚至我这么做,就是为了负起责任。
相比于想清楚后勇敢迈出一步,任凭自己稀里糊涂温水煮青蛙,任凭自己把脑袋埋进沙子里不闻不问不思考,才更是一种逃避。
当你让一位饱受家暴的人离开的时候,是在让 TA 逃避吗?TA 的反抗自身、孩子、社会意义,是不是都是一种负责呢?
事后会不会后悔?
不会,不同的路会有不同风景。
回头草若好吃,又怎会变成回头草呢?天涯何处无芳草~‍‍‍‍‍
即使没有成效,至少我尝试过。而且重要的是,这是我的决定。
如果我忍了一年又一年,回过头看的时候,我才是真的会后悔。
遭受外界质疑时内心会不会动摇?
不会。“gap = 案底”的社会规训,不会影响到我。
外界在变得越来越包容,即使不包容,外界也终究只是外界。我才是最重要的。
当一个人从内心接受自己的时候,外界的评价便无足轻重,自己便无坚不摧。
会不会形成惯性?
不会。每一次,我都是同样的认真慎重。
其实,在《内在动机》一书里也有提到,如何给自己带来正向促进。
1.做出改变的真正原因是自己要改变,而不是受外界的影响。
2.促进自身的发展,与其坐等世界给我们想要的东西,不如更主动地为自己做事。
3.调节情绪,不要陷入自我卷入,成为情绪的奴隶。
4.改变的起点是接纳自己,并且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你看,我是不是内化并一以贯之了~
「资本安全垫」
讨论完该不该,就是讨论能不能了。
其实也看过一些中年脱轨失败的案例,但也正如它给出的 3 条建议:
1.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为自己留条后路
2.足够了解自己的能力
3.对于实现梦想所需的现实条件,有客观认知
针对第一条,当然,稳定留有半年以上的生活费是基操。
后两条,我们放到下一篇再讲。

上一篇:【今日临聘】4月15日新出!丹灶镇醒华小学招聘临聘教师2人!

上一篇:

皖ICP备20008326号-9  |   QQ:859242200  |  地址:江苏省宜兴市人力资源产业园  |  电话:13295639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