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23 09:46:39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一座以科技为引领力的城市,才是一流的城市。 12月22日上午,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三楼礼堂召开,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对获得2019年度市科学技术奖的155个项目和人员进行了表彰奖励: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院士、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刘占杰总经理荣获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对人才的渴求,对科技赋能的盼望,青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关键的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与其受制于人,不如奋起直追。而青岛历来重视科技创新,特别是去年以来发起“科技引领城”的建设攻势,要让科创成为这座城市发展最强劲的内生动力,要将青岛打造成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要搞活一座城,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提升核心城市竞争力,要发挥港口门户城市的优势,没有其他的路可以选:就是要靠开放,就是要靠创新。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用经济学思维调配资源 聚力突破关键领域 有限的资源,发挥最高的效能;巧用最小的力,办最大的事儿——这就是“经济”。一座城市的建设发展要讲“经济”,推动科技创新同样离不开经济思维。科创不能面面俱到、平均发力,更多是要依托自身特色,聚焦城市发展战略需求,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体系完备,就是青岛得天独厚的优势。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正是科技赋能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的引爆点——今年以来,滚动推进724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预计全年全市工业技术改投资增长超过20%,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00家以上;1-11月,“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1.6%,占GDP比重超过31%,正成为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疫情之下,二成、三成的净增长已属不易,下一步如何优中求胜再发力?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依然是重点聚焦领域。丰富的线下场景,为数据智能提供了完备充足的算法支持,数字化将是未来推动产业研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海洋科技也是青岛的突出优势。全国近30%的涉海院士、近1/3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都在青岛。特别是近两年,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新获批海洋药物、海洋腐蚀防护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深海水下滑翔机刷新了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只不过与厚实的科研“家底”比起来,近年来青岛培育出来的“海洋科技之花”并不多,科研优势没能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一方面以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主体的科研体制,缺乏研发成果市场化与商业化的基本导向,科研选题往往与现实需求对接不上。很多智力成果躺在纸面上,空具“职称”价值,而没有成果转化的产业应用思维。以至于前沿性、基础性科学研究的成果看起来“高大上”,但企业却很难把成果落地转化。 另一方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很多技术难题,高校和科研院所又不愿或者无力解决,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倒挂,形成了“两张皮”的尴尬。 科创难变现,究其根本还是市场化导向不鲜明。想实现青岛在大循环和双循环中独特的“双节点”价值,仅靠集聚国内外科创资源要素还远远不够,优势真正化为动能仍有不少痛点、堵点、难点。 用新机制新格局 突破产学研融合壁垒 有这样一组数据让人心悸:国内知名知识产权机构盛知华对青岛市250余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仅15项具备潜在商业价值。成果转化率不高,已成为科创赋能的最大阻力。 堵在哪儿?产学研脱节,产业需求既得不到科研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又缺乏市场检验、难以创造价值。 难在哪儿?要顺畅产业需求与科研对接协同机制,要深度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先得找好主体。 企业才是那个最具创新活力的主体。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关键就在于企业的创新活力。深圳为什么能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创新之都?原因就在于“6个90%”——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在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 青岛要“学深圳、赶深圳”,学就学的是这份机制和格局,而赶超则是要在“人无我有”上下足功夫。政策清路之后,要在操作上动刀。青岛的“新”就要新在“敢为天下先”。科研选题不仅要有“论文”价值、能写在纸上,更要有实用价值、“写在大地上”。后者甚至可以直接作为青岛独一份儿的人才审评机制:只要你的研究成果能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能提高科研转化的成功率,你就是青岛“认定”的人才,享受青岛“顶配”的待遇。别的地方不认,青岛认!用实打实的学术认定和市场分红,来表彰科研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正是有这样的魄力和胸怀,才引得来优秀团队的青睐。创新工场董事长、CEO李开复把总部和培育出来的四百多个海归人才放在青岛,也正是看中并信任这里开放包容、勇于创新、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青岛还要打通了产学研破壁的另外一条通道——加快培养技术经理人。就像歌手精于演艺而不擅营销,科研人员鲜有精力对接市场,技术经理人就是专门替科研人员“卖”技术的经纪人。让专业的人去办专业的事,通过专业经理人去构建企业、资本、大学、中介机构等多方互动机制。 以资本吸引人才聚集 以政策优化创业生态 不管是评价机制,还是实物分红,政策的归宿都是人才,创新的发动者亦是人才。提升产业链水平、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离不开人才,资本也只有与人才相结合,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近来青岛推动的一系列招才引才政策看,人才落户青岛已经几乎没有门槛,“用才” “选才”的主导权也全部放给企业。特别是个性化的人才需求,企业更可以“一事一议”“量身定制”。“用人”“引人”的视野不应局限在国内。青岛要抓住当前海外人才回流的机遇、要加快引进更多掌握产业前沿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就应以更开放、更坚决的心态来抢占先机。明年,青岛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13条产业链,以开工为标准考核检验落地项目,以项目带人才。 创新推动创业,创业依靠创新。青岛提出“创业”这个主题,就是要把城市发展所需的人、财、物等各类创新创业要素更快、更多、更好地集聚起来,打造最优创新的创业生态。在惯有的思维中,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只包括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大项目——水利、医疗、交通、基建。可是却很少有人把完善创业生态、人才生态考虑到财政补给的范围中来。值得庆幸的是,青岛勇于做出这样的尝试。明年,财政资金将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重要的杠杆作用,财政科技投入会纳入各级财政重点保障范围,综合运用科研资助、股权投资、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多种支持方式,带动提高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面向“十四五”,青岛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点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深化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支持驻青高校争取国家和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强化知识产权的全链条保护,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 我们正身处全球科技大爆发浪潮中,科技必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也将成为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
上一篇:让科学技术释放出更充足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