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4 01:31:57
高学历扎堆招聘会,读书还值得吗? 最近,9月中旬在黑龙江大学举办的这场招聘会,提供了约9000个岗位,但吸引了11万名求职者,其中超过一半是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工资还开的不高,引发了文叔的一些思考。 1. 现在读书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教育也不例外,不考虑的要么傻要么坏。 以前培养出一个大学生,那可是要放鞭炮的大事,整个家庭的命运可能改写。现在呢?几十万投下去,毕业出来工资不到5000,说不定要花10年才能把本收回来。文叔刚毕业时工资3000不到,花了好几年才回本,母亲长开玩笑说:“早知道这样还不如把这钱留给你娶媳妇。” 为什么会这个样子?产业和教育产生了错配,本该是 “手拉手” 一起发展的关系,现在却像两条平行线,各走各的。 2. 企业的招聘逻辑是什么? 企业招聘是有迹可循的:真正的高级岗位,比如总监、经理,大多靠内部推荐,根本不会流入公开招聘市场;如果招有经验的岗位,主要通过线上社招,比如:工程师、专员等,立马就能为企业产生价值; 什么样的岗位才去学校呢?一些辅助或者打杂的岗位,比如:助理等。文叔之前帮公司招助理,领导明确说 “要招应届生”,理由很实在:“听话,便宜。” 3. 现在是一个什么环境? 前几轮经济增长,靠的是房地产、外贸、互联网这些 “增量引擎”,GDP 能保持两位数增长,岗位多、机会也多。 现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引擎,更多是在 “存量市场” 里提质提效,对岗位的需求没那么多,加上外部局势动荡,人们对未来没底——储蓄多消费少;企业也怕挣不到钱,对未来不确定,不敢投资、扩张,裁员保命。 然后掉到一个恶行循环里:人们不敢消费,企业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员工失业,企业破产,降本增效成为主旋律,各种“骚操作”。有个同事吐槽:加班成了免费,打卡由两次变成了四次。 现在学历贬值,专业和市场需求之间脱钩,短期内无法解决。学历不在是优势,而是标配。想拿高薪、脱颖而出,光靠文凭没用了,得靠实打实的项目经验和商业战绩说话。 文叔认为现在在大学就可以与社会开始接触,利用一些资源或者工具做一些项目,比如:跟着老师做一些学术项目,利用自媒体、AI积累粉丝群体进行小的商业变现。文叔记得大学遇到的一个学长,在大二的时候利用他表哥的关系在电脑城盘了一个门店,每个月能赚5000块左右。 企业要的从来不是 “高学历”,而是 “能创造价值的人”。 |
上一篇:招聘门店销售人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