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周五的喉咙剧痛开始,咳咳咳咳咳咳咳,再看到不懂事惹事的学生,以及同样病蔫蔫的学生,吸气都变得缓慢了。幸好天气冷,戴着口罩上课也不觉得太难受。课是能上一点就上一点,不能就慢慢来,让学生自己看书读书写作文。不时问学生名著看到哪里了。反映的结果就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看完的比较多,果然是幽默有趣的作品比较受欢迎。也许以后可以先上《汤姆索亚历险记》,然后再上《骑鹅旅行记》,最后再上流水账似的《鲁滨逊漂流记》。第三周了,学生基本到齐,普通单元的课可以开始上了。第一单元上了两课:《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及古诗两首。老舍和沈从文都是我爱的大师,可以细讲的东西实在是多,一句一句讲也可以很满足。但是,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那就重点讲详略吧。其他的见缝插针来读来分享。(一)同学们,春节刚过,你过得如何呢?如果让你来写《我的春节》,你会写些什么?预设:打扫、穿新衣、写春联、年夜饭、放鞭炮、营灯营老爷……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置写作任务,触发学生进行素材选择。(二)内容很丰富多彩啊,这么多内容,我们怎么才能写好呢?明确:当内容很多的时候,要分详略,那怎么分详略呢?老舍写的《北京的春节》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样本,接下来,我们就跟着大师的笔触,来探寻详略的密码。设计意图:以写作任务为驱动,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从本课学习写作方法——详略。 预设: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爆竹、玩意儿、做新衣新鞋……祭灶王、吃糖、贴春联、扫房、预备吃的、吃团圆饭、放鞭炮、穿新衣、祭祖、守岁、拜年、逛庙会、铺户开张、赏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2.这么多内容,看起来很杂乱,作者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不会乱,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设置意图:让学生了解老舍写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 明确:腊八、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九、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正月十九。- 2.时间很长,内容很多,作者必须详略得当才能写好,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呢?你是如何区分的?
点拨:腊月二十三、除夕两部分内容的字数看起来不多,但它们也是详写,而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九两部分的字数看起来多,却是略写。- 3.区分详略,不仅看字数,更应该看作者的笔力轻重。大家看看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九这两部分写的是什么?
明确:准备过年。这些日子相似,没特色、无代表、非典型。点拨:今后当你要描述一个很复杂的对象,你就要发现它的特色,有特色的地方用力写、重点写,没特色的地方少写,最高境界可以不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五个日子是春节的重要时间节点。腊八是春节的开始;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是春节的“彩排”;除夕和正月初一是农历旧年和新年交替的日子,也是春节的高潮;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与除夕和正月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它们的春节的典型代表,习俗活动也是最有特色的,所以作者详写了这五个日子。设计意图:学生以往按照字量统计的方法区分详略,而本课不能简单按照字量统计的方法来区分,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内容的在选材上的重要性以及在写作上如何取舍。- 1.课文写得最详细的内容是什么?老舍是怎么详写的呢?
点拨:这两个日子都是春节最重要的时间节点,王牌PK才有对比性!③补遗评述秘诀就是想到什么补什么,补出什么评什么!点拨:有的同学写作的时候,很容易写成流水账,如何避免写流水账?可以学习老舍的这种写作方法。- 1. 除夕这一部分字数看起来很少,但它也是作者笔力较重的部分,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详写的?
预设:家家赶做年菜、到处酒肉香味、男女老少、屋里屋外、大人小孩。点拨:从不同角度写除夕,这样的写法和写元宵段落截然不同!这就叫应写尽写,尽量多写!②但各位同学要注意,应写尽写,尽量多写容易出现散、乱、杂的问题,老舍是如何避免这个问题的呢?点拨:段落第一句“热闹”!所有的散、乱、杂都紧紧围绕着热闹,巧用关键词句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字数多不等于详写,明确并学习作者的详写在于笔力重——从各个方面写出除夕的热闹。- 2.“初一”这一部分同样是详写,请同学们和小伙伴们探索一下:作者是如何详写的呢?
设计意图:学生学以致用,以之前两段内容的学习自己探索作者如何详写,巩固学习成果。- 1.作者详写的内容有讲究,详写的选材也很有讲究。腊八选了粥与蒜,腊月二十三选了祭灶王和吃糖,除夕写了饭,初一写了逛庙会,元宵写了灯,这些都蕴含了我们的文化基因。
- 1️⃣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一碗腊八粥为何是农民的“自傲”?为何要详写“泡腊八蒜”?
- 明确:腊八粥是用于祭祖的,祭祖的贡品必须有意义,有讲究。农业社会中,一碗用料丰富的腊八粥象征着农业的丰收,也是对未来的祈盼。农业社会里,生活水平的提高的体现之一是吃食的讲究。腊八粥用料丰富,熬煮时间长,腊八蒜色味双全,都体现的社会生活的富足。
- 2️⃣初一的“逛庙会”是农闲时的休闲活动,即是劳动人民的“玩”,这是爱生活的体现。
点拨:灯——美好光明、粥——农业丰收、糖——生活甜蜜、饭——团圆美满,这些选材代表了北京春节的文化内涵,作者在最后写北京这个城市和农村一起过春节,农村和城市一起过年,北京就和全国一起过年,春节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民族基因,它将大江南北的中国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作者为什么这么选材,这样详略写春节,因为他骨子里是一个中国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选材的文化内涵,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作业布置:作者在文中也写了孩子是如何过春节的,请你找出来读一读,看看自己的春节和70年前的北京的孩子的春节有什么异同?再用我们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写写《我的春节》设计意图:在对比中感受时代的变迁,联系实际生活,选择恰当的素材,根据本课所学方法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1.老舍的《北京的春节》里有腊八粥的食材,沈从文的腊八粥里也有腊八粥的食材,找一找,看看有什么不同?明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方的腊八粥的不同,但是,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是一样的。2.文章中的第一段就写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一起来看一看作者是怎么写出这种喜爱的?明确:点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人人都爱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多、形态美,味道好、香气足。3.请照样子写一写自己喜爱的一道菜。注意:不能只写做法,老师不想看到一张菜谱。写出自己的感受,才能有人味,有烟火气哦。6.相比之下,等粥是详写,喝粥是略写。但喝粥这一部分同样有意思,写得含蓄又浪漫。明确:无一字写腊八粥的美味,但八儿的动作、肚子、行为和爹妈奈何不了半碗陈腊肉都表现了对腊八粥的喜爱。(若结合春晚节目《如果要写年》讲表达的含蓄,学生印象会很深刻。只是一节课又过去了。)释疑:配角——有求必应,少说多做(以后写美食,做法不能只是长辈口授,应写其动作)教后感:沈从文是天才,文字太有意思了,那些词充满童趣,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她们在小练笔时,也不自觉地用上有趣的词。而等粥部分若是和上学期的《盼》联系起来,也许更有意思。还得再想想。诗不难懂,讲清楚背景,其他很好理解,重点引导的是表达的含蓄。《寒食》的讽刺与《十五夜望月》的情景交融,该怎么整合,如何上出特色?还未有想法。诗中的详略要如何学习?啊。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