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山东 > 文章 当前位置: 山东 > 文章

山东省属企业勇当新旧动能转换“主力军”“排头兵”

时间:2021-06-18 22:23:01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群雁高飞头雁带。2020年,山东如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被国家发改委评估为“主要指标好于全国、好于预期,发展环境、经济结构、体制机制得到脱胎换骨的系统性重塑”。这当中,资产总额占半壁江山的国企是强有力的“先锋队”。
  这是山东国有经济规模实力、影响力、竞争力显著增强的三年:省属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连年大幅增长,截至去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分别居全国省级监管企业第2、5、4位,较2016年各提升5、5、3个位次;山东能源、山东钢铁进入世界500强;机场、港口、汽车、文旅、医养、能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领域完成战略性整合重组……今年1月-4月,省属企业效益水平继续大幅提升。
  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国企支撑服务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民生改善的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扭住新旧动能转换“关键一招”,山东更加坚定不移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强化创新驱动,优化布局调整,健全监管体制,推动国资国企在高质量发展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展现新作为!
  突破——再造新动能重塑新优势
  4月16日对山东氢能产业发展而言有特殊意义:全国唯一一家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的国家创新中心在山东揭牌,同时科技部和省政府签署“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框架协议,山东成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氢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示范省。而两项“全国唯一”都由山东省属企业担当主角:前者由潍柴动力牵头承建,后者要打造的重点应用场景里,山东高速集团、山东港口集团等肩负着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
  氢能是直接关系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新动能,山东一批省属企业锚定目标、持续攻坚,为全省氢能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省属企业提升改造旧动能、培植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的缩影。仅去年一年,省属企业就有116个项目列入四类省重点项目,总投资1159亿元。
  新兴产业投资力度持续加大,优势资源加速向新兴产业聚集。2018年以来,省属企业年度新增投资50%以上投向功能性和新兴产业领域:“十强”产业圈定的五大新兴产业方面有中国算谷、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一批重点标杆项目在加速推进;同时省属企业与ARM、华为等一批创新型企业、独角兽企业达成高端龙头项目合作。
  老产业、旧动能则加速升级换代,为动能转换夯实家底。当中尤以济钢涅槃重生为典型:2017年7月山钢集团在济南的钢铁产能全部关停,在行业中率先下好产能调整“先手棋”,目前济钢转型发展已初步形成园区运营、智慧物流、文创城服等产业体系,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盈利质量稳步提升。
  同时,省属企业扎实推进“去降补”。纳入全国清单的275户省属“僵尸企业”全部完成处置,安置职工7181人。截至2020年底,省属企业资产负债率68.64%。
  新旧动能转换头绪多、任务重,这一过程中,省国资委持续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保障。2017年8月出台《关于对省管企业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考核的意见》,六大项目纳入业绩考核,与负责人薪酬挂钩;2018年发布《关于推进省属企业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方案》,划定动能转换路线图,对重大项目进展落实持续开展专项督导;2019年进一步完善考核意见……借此,省属企业新旧动能转换汇聚起从上到下的强大合力。
  攻坚——向国企改革要效益
  新旧动能转换涉及各类要素资源重组整合,是个打破惯性思维、转变发展观念、变革发展方式的艰难过程。山东坚持向国企改革要效益,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物理’整合基本形成,怎样实现‘化学’融合?”“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还不强,如何成为产业引领者?”已连续举行两年的国企改革述职问询将省属企业“一把手”推上考场。这种传导压力的特殊模式是国企改革“山东模式”的真实写照——2017年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到任后,将对国企改革的重视程度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年7月就召开近年来规格最高的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十条意见》,吹响国企改革“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号角。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动国资国企工作,出台一系列配套制度文件,一批长期制约国企改革深化的堵点痛点借此被打通,为新旧动能转换积累起强大的内生动力。
  “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有效激发了干事创业积极性,几年来解锁业绩指标都是超额完成,且核心员工无一人离职。”这是华鲁恒升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后的真实情况。山东省属企业在中长期激励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背后是三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突破:到今年4月,山东省属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常态化机制基本建立,全省已有20户省属企业对管理人员实行了淘汰,2020年管理人员“下”的人数较2017年增长137%。
  混改是国企改革最重要的突破口,山东建立“1+5”政策体系,以资本证券化、引进战略投资者、入股非公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等多种形式、一企一策分类推进,并优先支持新旧动能转换企业上市。山东能源国际焦化公司引入知名民企永锋集团,混改当年营业收入就增长11.93%,利润总额增长1204.04%;山东产权权属企业山东数据交易有限公司引入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等战投,实现数据要素的合法合规流通交易,有力提升技术含量与市场竞争力……借由混改,省属企业在资本、技术、管理、品牌、人才五个维度都实现明显增量。
  山东省属企业资产规模居全国第4位,但还“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坚决落实总书记“心无旁骛攻主业”指示要求,山东狠刹国企“跨界风”,力促省属企业聚焦主业、瘦身健体。2020年省属企业主业投资占比达99%以上。战略性重组也取得重大进展,先后组建省机场管理集团、省港口集团、国欣颐养等12户企业,完成山东重工重组中国重汽,山东高速与齐鲁交通、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联合重组,各专业板块“集小成大、集散成群、集优成强”,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团。
  竞跑——做强科技创新第一动力
  “发布后就在全力做整车配套开发,目前已匹配在陕汽德龙X6000车型上,据测算,平原满载工况百公里油耗可以降低10%左右。”去年9月16日,潍柴发布的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的商业化柴油机在全球舞台上又亮出一张中国创新的崭新名片,今年5月,潍柴发动机研究院产品项目经理王宝军透露了这项技术成果的最新进展。
  据了解,为使柴油机本体热效率超过50%,潍柴动力开创了协同燃烧、协调设计、排气能量分配、分区润滑、智能控制五大专有技术,解决了高效燃烧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借此中国重型柴油机技术迈向世界一流并实现自主可控。
  创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第一支撑。省属企业集中创新资源的能力强,在这方面当仁不让:一批省属企业正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以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开展技术研发攻关。统计显示,2017年山东省属企业投入研发费用94.2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仅0.8%,今年1月-4月,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已达94.52亿元,研发投入强度1.51%。截至2020年底,省属企业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2项,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分别达到42个、30个、20个。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热情持续高涨的背后,是省国资委针对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考核决策机制的持续优化。“一把手重不重视直接影响创新。”省国资委主任张斌指出。过去财务报表中研发费用会抵消利润,直接影响省属企业高管业绩考核,山东对国企考核办法作出重大突破性改革,帮企业解除后顾之忧:省属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全额视同利润在考核中加回,同时对获得国家、省重大科技奖项的给予额外加分,再按照国家、省奖金的1.5倍、1倍予以奖励。
  创新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但只有尊重人才需求和科研规律,创新活力、潜力才能有效激发。以前人才考核只通报在成绩和排名中,2018年起山东改为直接体现进省属企业领导人员薪酬差异上,并在引进方式上拓宽,对高层次人才实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策略。“在华鲁8位院士挂帅搞创新,就与柔性引才不无关系。”华鲁集团总经理李伟说。
  “以强化科技创新求突破,国企要打头阵,发挥示范作用!”今年全省工作动员大会提出新要求。着眼投入强度与先进企业的差距,今年省国资委又出台《关于大力支持省属企业加快科技创新的十条激励措施》以及“十四五”开局后全国省级国资监管层面首个鼓励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省属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两项政策同频共振,围绕研发投入、平台建设、科技攻关等进一步激励省属企业加大科创力度。
  基于此,今年省国资委将推动省属企业签订科技创新“担使命当先锋”任务书,签订任务书的企业,将探索实施科研项目“军令状”制度。

  “山东省属企业‘十四五’时期确定的五大攻坚任务排在首位的就是打造创新驱动型国有企业,突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张斌介绍,今年开始,省国资委将从建立统筹协调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模式、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对省属企业创新的引导支持,推进科技创新能级再提升。 

上一篇:以“三评”改革为突破口 打造山东特色科技评价体系

下一篇:科技治理:瞄准高水平自立自强

皖ICP备20008326号-9  |   QQ:859242200  |  地址:江苏省宜兴市人力资源产业园  |  电话:13295639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