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山东 > 文章 当前位置: 山东 > 文章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时间:2021-05-11 11:22:43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果,涌现出了一批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创新型企业。但同时,还存在着如研发投入不够、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企业创新能力的发挥。当前,我们该如何解决阻碍我国企业创新的问题?又该采取哪些措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企业要引领自主创新热潮

  创新在国家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而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增长,甚至影响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前途命运。

  有关统计显示,当前全球的重点技术领域突破性发展多来自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创新型企业,英特尔、微软、高通、霍尼韦尔等国际顶尖企业的创新为塑造新的产业和新业态提供了科学和技术基础,推动了全球的技术变革和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创新发展的重要武器和强大力量。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截至2019年5月,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超过四成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申请和授权的专利数量大幅增长,专利质量也在同步提升。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国还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日前发布《2021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报告,我国华为、腾讯、小米、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相继上榜。而有学者统计该榜单近十年上榜的企业分析发现,我国华为公司的论文产出数量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的国际顶尖创新企业,仅次于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

  此外,地方也深谙企业创新的作用,积极采取措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硅基光电子成套工艺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全球最小间距Micro-LED显示技术引领未来方向、汽车智能主被动安全一体化设计处于国内领先……这些都是近年来重庆市企业取得的创新成果,依靠这些创新成果,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2020年,重庆高新技术企业率先“复苏”,带动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逆势增长。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3%和13.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7.5%和7.7%,为疫情期间的经济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

  基础研究能力不足是软肋

  近年来,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还存在研发投入不够、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激励企业创新的机制还不健全等问题。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基石,长期坚持基础研究并注重把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融通发展,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对基础研究不够重视,基础研究能力偏弱,已经阻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

  根据相关调研,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基础研究的热情不高,认为自身没有能力开展基础研究,有些甚至认为基础研究可以从外部获得,不必自己投入精力。同时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基础研究资金,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90%以上投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上,很少投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前企业开展基础研究以自筹资金为主,因基础研究在短期内不会产生经济效益,未来应用也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企业往往不愿意进行持续且稳定的基础研究投入。

  此外,目前高校的研究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产学研合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制约着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大都是以单个企业为单位,亦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这些因素都使得企业基础研究力量薄弱,影响到企业的创新发展。

  除了企业基础研究力量薄弱之外,人才队伍也是制约企业创新的重要方面。国外创新型企业对人才重视程度高,人才数量足,结构合理,且普遍学历较高,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正式研究员中,70%具有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工作经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还有由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常年与国内重点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而我国企业的人才队伍还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我国企业研发人员从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远远高于研究机构和高校研发人员总量,但研发人员整体专业水平要低于高校和研究机构,这是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从研发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来看,我国企业高学历人员比重远低于高校和研究机构。企业研发人员中,博士学位人数比重不到1%,硕士以上学位人数比重仅为8%左右,仍有超过1/3尚未获得本科学位;研究机构和高校研发人员中,博士毕业人数比重则分别达到17.7%和30.5%,硕士以上毕业人数比重分别达到50%和70%以上。

  此外,“创新成本高、风险大,缺乏公平竞争环境”也是阻碍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然而,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创新发展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不足。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表示,部分民营企业面临不会创新、不敢创新或者盲目创新、创而不新等难题,这些问题都在制约着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发挥,亟待解决。

  从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破局

  业内普遍认为,要想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那么,怎样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国家给出了路线图:一是推改革。推动企业提高对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的决策参与度,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二是强激励。可以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普惠性政策手段,在前竞争阶段对企业创新活动予以支持。三是有倒逼。需要更加灵活、普遍地运用技术标准、环境保护等手段,不断提高相关门槛,倒逼企业投资研发、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四是优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使企业创新投入能得到合理回报。

  专家普遍认为这当中关键是深化改革,一方面,要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体制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应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发展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直接融资,促进各类资金向创新活动配置。

  企业创新的问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引起了高度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不少代表委员表示,这是加强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工商联主席景柱就表示,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他建议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由政府部门牵头,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由国有企业带头,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由民营企业参加,发挥生力军作用。

  此外,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也至关重要。“持续调动激发用人主体特别是企业的用才活力,使企业始终走在人才工作第一线。”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对媒体表示。作为世界制造之都,近年来东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激发企业人才活力。梁维东举例,东莞深化企业人才评审放管服改革,先后向8个行业学(协)会和3个新型研发平台下放职称自主评审权,评审人才8282名,受到企业和人才的热烈欢迎。他希望这种经验做法能够为其他地方建设高素质的企业人才队伍提供好的借鉴和参考。

  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那么如何更好地建设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呢?刘劲松建议,要完善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政策和法规,建立民营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人才成长预期、职务晋升、荣誉奖励、培养交流等方面给予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等的机会,消除专业人才到民营企业就职的后顾之忧。同时,完善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到民营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的人才流动机制和保障机制。

  针对投入不足的问题,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谢志成对媒体建议,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提前储备专门用于研发支出的经费,推动企业从制度上保障研发投入的持续稳定。建立企业重大研发项目经费后补助政策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按照国家战略和产业链强链补链需求先行投入开展研发项目。

上一篇:今年山东省第三批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公布,济南580家位列榜首

下一篇:厚植乡土人才成长沃土

皖ICP备20008326号-9  |   QQ:859242200  |  地址:江苏省宜兴市人力资源产业园  |  电话:13295639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