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山东 > 文章 当前位置: 山东 > 文章

怎样激发人才活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时间:2021-04-16 10:45:22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战胜危及人民生命的重大疫情,创造可彪炳史册的减贫奇迹,感受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之痛,经验与教训共同彰示:实现高质量发展、民族复兴,必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自强,最终要依靠人才来实现。站在“十四五”的起点,如何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必须审视和深思的课题。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中央本级财政基础研究投入要达到10.6%”“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前所未有的篇幅着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关注。

  近年来,国家打出一系列创新体系建设的组合拳:组建张江、合肥等首批国家实验室,在北京怀柔、安徽合肥、上海张江、广东深圳布局4 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20 年科技部启动了国家创新技术中心建设……

  对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表示,国家实验室聚焦战略科技力量,是新的举国体制,国家实验室是核心,但要与已有科研单位构成联合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强调国家、地方、企业共建共管、共同投入,同时要把技术、市场、人才相结合,探索建立良好运行机制。

  上海是国家布局支持建设的国际科创中心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力告诉记者,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整合了上海全市的科技力量,既包括中央驻上海科研单位,也包括上海市属科研单位。“一方面在科研力量组织上进行集成,另一方面从原始发现、技术研究到最后形成产业,在创新链条上各个环节也都有布局。这是国家在科技创新体制上的积极探索,但现在还处于开始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提高。”

  “当前举国都在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大硬件建设投入是好事,但要注意避免创新资源的碎片化。”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说。

  “科技人才发挥作用,需要依附于实体创新平台。现有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还有数百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这些创新平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忠范建议,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顶层设计,要避免只关注增量,应该把增量跟存量改革重组契合起来。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系统里各个角色定位要清晰,要精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创新需求。

  “卡脖子”技术是当前的网络热词,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们的“心病”,更是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卡脖子”技术,避免产生未来的“卡脖子”技术。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全社会,特别是企业有更长远的眼光。”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建议企业要以更高境界和更长眼光来看待科技创新,以“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情怀志向,真正长期投入研发,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产学研是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把一项技术发明变成产品,必须是企业机制发挥作用。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愿的割裂现实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必须直面的基本问题。”刘忠范强调,“国企和央企,具有创新潜力,但创新意愿不足,而私企和民企通常有创新意愿,但绝大多数私企和民企缺少创新能力。华为这样既有创新意愿、又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我国仍是少数。国家要通过相关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提升创新意愿,鼓励企业重视科研团队建设,真正形成自主研发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丁时勇注意到,当前我国企业科技研发与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尚未形成合力,主要表现为条块分割,定位不清,重复交叉问题严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员板块间交叉流动不畅。他建议,强化统筹融合,以促进产业链升级为目标,引领企业科研深度融合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建立科技计划体系面向企业发展、科技需求和企业科研人员的产出模式,并构建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新机制,探索人才融合创新模式。

  “真正‘卡脖子’的技术,还是企业感受最深。”来自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的全国人大代表王巍建议,“国家要出台政策指导企业融入创新研发中,尤其是吸纳‘卡脖子’领域中的龙头企业参与国产化研发,并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或者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中把创新落到实处。”

  优化科研生态:多些阳光雨露,少些风吹草动

  创新是人才创新。我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科技人才队伍,把人才用好,就可以变数量优势为竞争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用好用活人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举措频出,取得了一系列改革成果,科技人员对科研环境的改善也有着切身的感受。

  “改革仍存在问题,在新一轮改革中将不断深化、加以克服。”3 月8 日,在“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下一步将围绕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构建法律、政策、社会环境等良好创新生态,把国家科技投入、全社会的科技投入做出更好绩效,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对此,代表委员们给出了建议。

  “完全市场化、单纯靠待遇竞争人才,科技人员待遇与帽子、项目、文章等紧密挂钩,这些过度市场化和碎片化的评价和激励倾向,会给科技界带来浮躁和过度功利化思想,是科技创新的障碍。因此还需要我们在人才使用、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等相关机制上做文章。”刘忠范表示,“要下大气力培育创新文化和创新沃土。理想的创新环境,应该是多一点阳光雨露,少一些风吹草动。有公平竞争的机制、不错的待遇、比较稳定的经费条件支持,这些就足够了。要让更多的科研人员能够安静下来,这样的文化环境才能让少部分人脱颖而出,极少数的人在科学史上留下痕迹。小概率事件能够发生才是一个优秀创新型文化沃土的重要特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潘建伟建议,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要防止“打摆子”,不要过分强调第一单位、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要鼓励大家进行协作配合。

  “现在很多高校发展呈现出同质化倾向,都强调综合发展,学科和专业缺乏特色,遇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时,就会感觉人才不够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提出建议,“不管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界定还是高校认定,评价是个核心的关键环节。要采用分类思维,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环节的科技活动,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或治理。要厘清哪些由政府评估、哪些由学术共同体评估、哪些由市场评价。”

  赋予青年人才更多关注和机会

  两会前夕,26 岁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陈杲破解世界性数学难题,世人再度赞叹青年人才的创新能量。青年人才是创新的源泉。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更好地关注青年科研人才是题中之意。科技自立自强,如何把更多的科研支持给予更具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

  何力告诉记者,他所在单位尽管是国家科研队,但要招到本地有科研潜力的优秀毕业生也存在一定困难。他建议,通过科技体制机制、评价体系等各方面改革营造创新环境,吸引优秀青年从事科研工作、留在科研领域。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同样注意到我国基础研究骨干单位博士生优质生源减少的问题。他建议加快研究调整基础研究相关的研究生结构,逐步将理工医类的学术型硕士直接转为博士生,理工医类硕士培养以专业硕士为主;调整、完善博士生奖资助体系,取消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适当普遍提高博士生待遇,努力争取将一流人才留在国内,以解决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还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在提案中指出,不应过多聚焦于“顶尖人才”,要重视没有任何“帽子”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为他们减轻科研工作上的多重压力,关注他们的成长道路,重视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教育环境,帮助他们“沉下心”搞研究。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十四五”期间,将更加注重青年科技人员投身基础研究。何力委员给出建议,“国家重大项目审批,要有一些政策向青年人倾斜,结合‘揭榜挂帅’机制的推进,让青年人有更多挂帅领衔、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机会。”

  何力表示,“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有激情有想象力,具备天然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要通过政策倾斜鼓励优秀青年人才领衔挂帅基础研究类的重大项目,要让他们在国家项目中成长。国家重大工程性项目,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协调,可能不只是简单的一个学科,可以更多地由有经验的领军人才来挂帅。”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从2000 年回国后,就深切感受到国家和地方对科研投入越来越重视。她建议科研资金面向青年投入的面要广一些,同时各地也要加大面向青年的资金投入,给青年人才起步阶段提供必要的支持。

  迈向新征程,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我们深入推进改革,打造更科学完善的事业平台、更优良的科研环境、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的人才活力。

上一篇:企业应成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体系中的“第三极”

下一篇:今年山东省研发费加计扣除将达1280亿元

皖ICP备20008326号-9  |   QQ:859242200  |  地址:江苏省宜兴市人力资源产业园  |  电话:13295639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