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山东 > 文章 当前位置: 山东 > 文章

以科技创新“双循环”驱动经济“双循环”

时间:2020-12-31 16:52:52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补短板,锻长板,打通“转化链”,畅通“双循环”,努力打造适应新发展格局要求的现代科技创新体系。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这个第一驱动力。以科技创新“双循环”驱动经济“双循环”,已成为新形势下的紧迫需要。

  首先,构建链、圈、走廊结构的科技创新内循环体系,助力打通国内产业大循环。

  应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补齐产业链缺失环节,强化产业链优势环节,实现产业链整体现代化。

  将构建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的全创新链,作为打通科技创新内循环的主要任务。重点补足装备和科技仪器制造、新型材料和关键零部件技术等方面的“短板”,打通创新链条。构筑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克服“卡脖子”技术的短板,打通科技创新转化断点。加强关键技术领域人才储备,加大创新资源投入,促使创新链要素集聚,强化产业链中的优势环节。

  激活创新人才生态圈,推进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为科技创新营造产业发展生态,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生态环境。要形成稳定的人才群落以及适合人才群落扎根繁衍的软环境。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吸引人才集聚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营造重创新、亲创新、安创新、富创新环境,依法保护科技创新人才人身财产安全,鼓励其创新创造、再立新功;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高、精、尖人才引进模式、深化落实人才新政,加大对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大力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和团队。

  将科创走廊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内循环的大动脉。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和支持,将科创走廊建设这一区域自发行为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科技创新内循环的大动脉地位和视角出发,以社会总体规划最优为总目标,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联合发展。通过统一政策协调机制,将各区域节段化的科创走廊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全国范围的科创大走廊,产生强大创新循环驱动力,促进全国经济内循环高质量运行。

  其次,构建科技创新国际循环体系,形成国际科技创新良性生态,“补短板”“锻长板”,打通“转化链”,畅通“双循环”。依托REC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和“一带一路”建设,吸引更多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加入到科技创新中,并落实责任主体,推进科技创新合作,培育科技创新国际循环体系。

  我国“补短板”存在的问题,并非因为缺乏“补短板”能力,而是因为缺乏“补短板”的责任主体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核心是要打通“产业链”和“创新链”之间的“转化链”。要构建国际合作背景下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及治理机制,克服从科技创新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重阻碍,突破连接壁垒,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形成国际科技创新良性生态,有效衔接产业链与创新链,打通“转化链”,畅通国内国际循环。

  再次,加强自主创新,夯实“双循环”根基。“双循环”的战略部署能否成功,中国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因素。需求侧角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可驱动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有效带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侧角度,自主创新能力可解决产业链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畅通国内循环,提高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国际地位。

  要注重关键和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尤其是加强在半导体、5G应用、物联网、集成电路及生物医学产业等核心领域的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成果的保护和应用,促进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要加大自主创新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在基础研究和项目设置等方面加强资源投入力度,凝练发展目标背后的重大科技需求和问题,坚持鼓励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支持开展基础科学和战略储备技术研究项目,尽快补齐基础研究自主创新短板。

  最后,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筑牢现代科技创新体系,驱动经济“双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应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将核心技术力量集聚到关键技术领域,盯住现代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关注问题,攻克核心技术难题,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筑牢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加强自主创新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并形成相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以现代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经济“双循环”的良好生态环境。

上一篇:山东组织千名乡村振兴带头人不出国门集体“深造”

下一篇:以深化产教融合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皖ICP备20008326号-9  |   QQ:859242200  |  地址:江苏省宜兴市人力资源产业园  |  电话:13295639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