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25 14:20:46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青岛市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三核引领”的重要一核,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之一。三年来,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旧动能转换一系列部署,青岛市打出新旧动能转换系列“组合拳”,切实发挥了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区作用。近日,本报采访了青岛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赵豪志,向读者解读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的“成功密码”。 2018年以来,青岛市委、市政府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青岛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围绕“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目标,创造性地抓攻势、建平台、引项目、促投资、优环境,打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系列“组合拳”,打造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发挥了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区作用。 赵豪志介绍,青岛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牵引、总抓手,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在创新前沿、要素集聚、企业培育、产业升级、环境优化等方面率先突破,新旧动能转换的“势”正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形”。 聚焦产业变革 打好动能转换攻坚战 青岛抢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机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13条产业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青岛轨道交通、节能环保2个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家电、轨道交通、海洋交通运输等10个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全省“雁阵形”产业集群。“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9%,较2017年提高6.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指数两年提高4个百分点。抓主导产业壮大,依托海尔、海信等家电电子龙头企业,制订实施产业“倍增计划”,推进海尔年产50万台高端特大冰箱生产项目、海信超高清电视芯片研发及产业化等一批重点项目。依托轨道交通产业园,集中规上轨道交通装备企业86家,主导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本地营业收入过千亿元行业6个、过千亿元企业1家,过百亿元行业43个、过百亿元企业28家。 抓传统产业升级,通过推进高水平技术改造,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推动纺织、服装、食品、橡胶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2018—2019年,累计推进1089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2.6%、29.7%,带动全市工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抓新兴产业培育,瞄准集成电路、高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着力突破一批高端龙头项目,整合产业链、集聚配套企业,培育千亿级、百亿级的大企业和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实现零的突破,总投资81亿元的芯恩集成电路、总投资28亿元的惠科6英寸晶圆和半导体功率器件项目填补了山东省在晶圆制造领域的空白,全市集成电路企业由2016年的20家增长到2019年的124家,初步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装备、材料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初步形成,现有整车生产企业4家(一汽-大众、一汽解放、上汽五菱、北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总产能达到48万辆,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聚焦项目投资 打造动能转换新引擎 青岛充分发挥投资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作用,多方联动推动项目投资。201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6%,新开工项目相当于上年度的1.9倍,在建投资项目增长51.2%。今年1—11月份,全市在建项目6579个,同比增加1457个。 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滚动推进134个省重点项目和20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机场、港口、高铁、地铁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全力抓好项目招引。深入推进“双招双引”,成功引进总投资15亿元的富士康高端封测、总投资110亿元的北汽整车制造总部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今年以来创新线上招商、在线签约等方式,1—11月份,新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337个,到位内资1835.1亿元;引进千万美元以上项目267个、过亿美元项目65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2个。 聚焦创新引领 激活动能转换动力源 青岛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统筹发挥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生态的作用,打好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激活新旧动能转换动力。 发挥好重大创新平台作用,充分发挥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500多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的集聚优势,聚焦科技策源和产业需求,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去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今年,海信激光电视摘得中国质量技术领域最高奖,这也是一等奖中唯一的家电行业获奖者。 发挥好创新企业作用,引导更多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去年以来,全面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集聚超过1800家工业互联网生态企业。今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300家,国家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5000家。 发挥好创新生态体系作用,出台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创投风投“金十条”,连续举办两届创投风投大会,加快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推动总规模50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重点投向工业互联网、新基建、先进制造和生命科学等领域高端科技产业化项目,通过改革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引导各方力量协同开展重点产业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不断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聚焦平台载体 拓展动能转换新空间 青岛发挥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字号”平台影响力,深度挖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和保税港区等功能区承载力,把新旧动能转换的各类平台载体做优做强。 充分释放“两区”的开放红利。上合示范区累计引进项目73个,总投资1921.8亿元,新增3500家企业入驻。自贸片区在建、待建项目84个,总投资794.28亿。通过建设中韩、中日、中德、中以等“国际客厅”,整合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30%。 充分发挥重点功能区作用。坚持抓好抓实各类功能区、政策试验区、产业集聚区的整合提升工作,努力形成“叠加效应”。把打造国际招商产业园作为动能转换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落实国际招商产业园招商工作方案,加快产业园“标准地”改革,滚动推出净地37.3平方公里,推动产业迈向高端,打造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创新创业的集聚区、优化环境的示范区。 聚焦发展环境 营造动能转换好生态 青岛把打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保障,全力支持企业和企业家在青岛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最大限度让企业舒服,让企业家舒服。 深化市场化改革。坚持市场逻辑和资本力量,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内、最快3小时办完,发布1965项“一次办好”政务服务事项,98%的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全市市场主体达到177.9万户,两年来每年新增30余万户。 推进制度型开放。以制度型开放提升竞争优势,依托上合示范区和自贸片区两大高能级开放平台,全面落实自贸片区106项试点任务,创新“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贸易监管制度,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覆盖。积极申建自由贸易港。推进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推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源源不断地走进青岛、走进山东乃至整个中国。 建设创业城市。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创业城市的十条意见》,构建政、产、学、研、才、金、服、用、奖、赛10个方面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形成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打造成全创业者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 新阶段承载新使命,新格局需要新作为。下一步,青岛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继续发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龙头带动作用,奋力完成“五年取得突破”任务,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三核引领”担使命 全域激发新动能 青岛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青岛新旧动能转换三年成果素描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要形成济南、青岛、烟台三核引领、区域融合互动的动能转换总体格局,其中青岛是重要一核。 三年来,青岛市担负“三核引领”使命,加快提升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核心地位,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创造性地抓攻势、建平台、引项目、促投资、优环境,全域激发新动能,为建设青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出坚实步伐。 加快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青岛顺应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大趋势,立足优势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构建“4+1”发展生态,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强化顶格推进。青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工作组组长,顶格谋划推进全市工业互联网发展相关工作。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相继来青布局。成立“中国工业互联网百人会”,集聚国内顶级资源。成功举办2020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启用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现场签约81个项目。 拓展应用领域。全面开放场景,分行业、分领域动态建立“未来城市”“工业赋能”两张场景清单,发布1000个“工业赋能”场景和150个“未来城市”场景。坚持项目引领,累计74个项目入选全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和5G产业试点示范,6个项目入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名单,近三年获批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专项16个,占全省45%。选树试点示范,在家电、橡胶、轨道交通装备、服装、电力设备等重点行业建成或改造智能工厂33家、数字化车间81家、自动化生产线236个。 构建产业生态。打造“4+1”全产业生态,依托卡奥斯平台核心能力多维度提升平台赋能水平,拉长产业链。撬动社会资本发起设立100亿元规模的工业互联网基金,做实资金链。依托人工智能共同体头部企业开展创业培训,成立工业互联网学院,补齐人才链。推动技术链协同“进化”,做强技术链。同时,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针对青岛工业互联网PaaS组件与工具开发能力的通行化上比较薄弱的短板,以支持本土SaaS、PaaS层重点企业为切入点,为整个产业生态赋能。上海、深圳、青岛历史性地展开三地合作,启动工业互联网生态共建,胶东五市共建共享工业互联网场景赋能公共服务平台。据了解,按照《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青岛将聚焦聚力打造1个国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一批国内知名的垂直细分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实施3000家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 “青创十条”政策精准“滴灌” 打造青春之岛创业之城 青岛独辟蹊径,提出加快建设创业城市,重磅出台“青创十条”,通过创业这个主题把城市发展所需的人、财、物等各类创新创业要素更快、更多、更好地集聚起来,加快建设创业城市,为各类创业主体营造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不断激扬青春之岛的发展活力,彰显创业之城的奋斗决心。 “青创十条”政策精准“滴灌”,全面“读懂”创业者。聚焦创业者个性化需求,变政府“端菜”为创业者“点菜”,一批创投风投机构和创业者直接参与文件起草,构建政、产、学、研、才、金、服、用、奖、赛10个方面政策支持体系,聚焦营造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创业生态,为创业者精准“滴灌”最解渴、最管用的支持政策。 向一切人才敞开大门,汇天下英才。坚持“引什么人才、给什么政策”由企业说了算。在“青创十条”基础上,青岛集中出台“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等6个重磅人才新政,涉及高层次人才、户籍、创业、专业人才等诸多领域,构建全方位全流程优化人才引、育、留、用政策体系,为人才创新创业营造最优环境。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倾心”青岛,2020年1至11月,青岛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4.1万人,全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30万人,同比增长10.6%。在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达到49.3%,比去年又提高近1个百分点。 坚持“二次创业”,打造城市中的“独角兽”。青岛是一座青春之岛,是一个正在创业的城市,是城市中的“独角兽”。坚持以“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与一批平台型企业牵手合作,吸引全国乃至全球高成长性的创新力量汇聚岛城,青岛·黑马独角兽加速基地开业一年就储备包括4家准独角兽区域总部在内的67家企业,既为本土具有“独角兽”潜力的企业打开一个加速通道,更为城市链接全国乃至全球独角兽资源点燃加速器,催生越来越多的“独角兽”企业在青岛诞生成长、崛起壮大。目前,青岛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数量位列中国北方城市第二位,在全国城市的排名由2019年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五位。 出台最优创投风投“黄金十条” 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 创投风投是增强城市经济生命力的重要动能之一。青岛市抢抓当前全球风险投资重新洗牌的历史机遇,多措并举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在国内外创投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搭建创投风投互动平台。连续两年举办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在资本圈迅速掀起争做青岛城市合伙人热潮。疫情期间,创新举办2020青岛·全球创投风投网络大会,9.7万余名嘉宾注册、千余创投风投机构参会,1340余万人线上参会,签约项目30余个,大会筹备做法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制定创投风投最优政策。实施国内创投风投行业体系全、力度大的青岛创投风投“黄金十条”,对新落户的创投风投机构最高奖励达5000万元,发布全球创投风投行业年度白皮书,成为全球创投风投关注热点城市。截至2020年10月底,青岛备案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过千亿元,基金管理人338家,管理基金804只,同比分别增长33.1%和56.1%,增速均居全国首位。 创投风投机构加速聚集。依托金家岭金融聚集区,打造创投风投落户发展平台和聚集空间,中航资本、中车资本、国家电投等大型央企,鼎晖资本、华控资本、云月资本等头部创投机构来青对接,真芯、中天合盛等国际创投机构在青岛发起设立外资股权投资基金,引流资金投向新产业、新动能,形成资本与产业交互赋能,青岛成为创投风投领域风向标。 发挥科创母基金撬动作用。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支持原始创新和高科技项目成果转化。截至目前,青岛科创母基金已深入对接超过100只子基金,储备直投项目30余个,总规模超200亿元。资本活水源源不断流入,新兴产业节节蹿高,资本反哺产业,推动产业迭代升级,青岛走出一条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路子。 创新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动能转换活力 功能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青岛坚持从改革中找出路,引入市场化的考核薪酬制度,推进“管委会+公司”模式高效运转,让功能区这个经济发展的“引擎”提升功能、加足马力,持续激发动能转换活力。 全体起立、重新上岗、择优选配、统筹安排。青岛市开展功能区改革先行先试,不明确机构规格和行政级别,突出“三化一型”要求公开选聘管理干部,在全市范围内“相马”“赛马”,实现“瘦身强体”。青岛高新区人员数量精简56%,金家岭金融集聚区业务部门占比达到80%,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硕博以上人才增加100%,实现干部队伍结构重塑、素质再造,大大激发了功能区活力和创造力。 聚集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高新区主攻新一代信息技术等“3+1”主导产业集群,医疗医药产业链累计引进项目总投资超过140亿元。金家岭金融集聚区建设面向国际的财富管理中心等“四个中心”,光大理财、意财基金、聚量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签约落地。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引进总投资53亿元的中兴通高速列车新材料等项目,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蓝谷明确了以海洋技术装备、生物医药、信息产业为主导的“3+3”产业体系,新签约项目和总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41%和50%。 以开放创新的思维搭平台、链资源,形成发展“引擎”的强大合力。高新区依托“国际客厅”等国际化服务机构搭建“双招双引”平台,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试运营初期就签约优质项目24个。蓝谷成立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链接近300家国内外顶级高校院所。金家岭金融集聚区签约深圳私募基金协会等11个招商平台,组建“118”架构的“金融+”联盟,建立了政企合作、行业协同发展新平台。 按下优化政务服务的“快进键”,努力打造让企业家感到舒服的营商环境。高新区实行“一企一档”管理模式,企业具体问题1个工作日回应,5个工作日办结。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选择50家企业设立“营商环境监测点”,让企业直接向工委、管委反映营商环境中发现的问题。 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杠杆作用 助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 青岛市加速推动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融合,从创新基金运作模式、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优化基金发展环境等方面入手,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运作取得积极进展。2019、2020年,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年度政府创投引导基金”荣誉称号。 发挥基金扶持新效能。截至2020年10月,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累计参股设立63只基金,总规模703.08亿元。累计投资387个项目,投资额114.2亿元。参股基金聚焦“十强”产业,实施直接股权投资114.2亿元,346家企业因此受益,涉及互联网、生物医疗、新材料、机械制造、环保等十多个领域。洪泰海洋、鲁信睿浩2只总规模12.2亿元的项目基金签约落地。 展现创业投资新作为。助力平度莱西攻势,推动省财金集团、中车集团发起的规模10亿元的山东省财金新动能产业基金成功注册落地,推进平度、莱西2家高成长性企业获得融资4400万元。助推“双招双引”攻势,累计实现50余家域外企业成功落户青岛。助力学深圳、赶深圳取得突破,与深交所、前海创投孵化器建立合作关系。 搭建基金发展新平台。服务企业做大做强,英派斯、中科英泰、雷神科技等40余家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经济社会效益,参投企业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6000多个,成功申请各类专利超过3000项,中科华联、达能环保等40余个项目成功退出。青岛入选中国北方最具投资潜力城市。 以“标准地”改革撬动政府行政 效率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双提速” 2020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推行“标准地”制度,青岛市在国际招商产业园新能源汽车集聚区莱西片区率先实现“标准地”改革突破。 实施流程再造。青岛在招商工作方案中,明确对招引项目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容积率等指标的具体要求,变单纯“引项目”为“选项目”,“一地一策”构建产业项目“标准地”指导性指标体系。莱西市研究制定投资强度、容积率、亩产税收、能耗、环境等5个方面的指导性控制指标。在“标准地”出让前,由属地政府牵头,做好通路、通水、通电等“九通一平”,达到“净地”出让标准,确保用地企业严格落实“标准地”投资建设协议约定事项。各试点片区建立覆盖项目建设、竣工验收、达产复核、股权变更等环节的监测核查机制。 创新审批服务。莱西市把原本串联实施模块改为大并联,将工业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11个工作日内,审批环节压缩至7个,申请材料压减至26件,压减率达到38%。确保审批只进“一扇门”,将涉及工程建设项目的37个事项划转至行政审批部门统一实施,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集体建设用地审核、临时用地审批等21个审批事项和消防验收或备案事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办理,实现与工程建设项目有关的事项100%进驻大厅、专业人员100%进驻大厅、验收事项100%在大厅办理。建立免费代办机制,代办人员为项目量身打造“一图一表一单”的个性化方案,所有审查事项同时起步、同步办理,为“多证齐发”审批压缩时限。 多级联动突破。2020年9月10日,中安芯界(青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莱西市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工业用地项目“标准地”投资建设协议,取得286.58亩土地50年使用权,标志着青岛首宗“标准地”成功出让。截至目前,青岛市以“标准地”方式出让土地5宗、面积29.08公顷。 市委常委挂帅专班 “顶格战法”抓实13条产业链培育 青岛市坚持市委、市政府“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成立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产业体系13个产业专班,发布压实专班责任工作方案和年度任务清单,市委书记、市长等8位市委常委和3位副市长担任专班组长,统筹谋划重点产业链发展,加快新动能培育、旧动能出清,动能转换跑出“加速度”。 市领导带头“领任务”。青岛五长联动“齐发力”,建立“1名市级领导同志牵头、1个专班推进、1个智库支持、1个协会搭台、1个银行助力”的“五个一”工作协调机制,产业推进形成“一盘棋”,部门协同拧成“一股绳”。落实专班任务“销号制”,“一月一调度”协同攻坚,构建从产业链谋划到培育全生态,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夯实组织基础。 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青岛出台《加快新经济业态模式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四大领域18类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制定实施《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的意见》,做大做强数字产业等十大新兴未来产业。轨道交通装备等2个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家电等10个集群入选省“雁阵形”集群。 赋能产业发展“新动力”。青岛以政策力量为产业赋能,出台工业互联网等20余项产业扶持政策。以资本力量为产业赋能,中俄能源基金等资本相继落户。以平台力量为产业赋能,支持13条产业链龙头企业与卡奥斯共建产业互联网平台。 决胜项目建设“主战场”。2020年1至11月,青岛141个省级优选项目完成投资438.4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8.7%。17个省级“双招双引”重点签约项目完成投资117.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8.5%。 培育企业亮出“新特色”。青岛支持领军企业创意创新创造,海尔“4年5000亿”、海信“5年3000亿”计划加快实施,对海信、伟东等领军企业给予“一对一”精准扶持,13家企业入选省领军企业,启迪控股、创业黑马等头部企业集聚行业企业100余家,檬豆科技、飞熊领鲜等垂直电商平台蓬勃发展,全市“独角兽”企业达到9家。 抢抓双招双引“新机遇”。专班牵头市领导带头寻找项目“合伙人”,专班牵头市领导外出招商、在青会见企业家合计854次,促成总投资120亿元的雏菊东北亚金融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 ①国际邮轮母港 ②青岛奥帆中心与五四广场 ③董家口化工产业园中石化LNG码头 ④2017年9月21日,中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复兴号”CR400AF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⑤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 ⑥卡奥斯大规模定制虚实融合示范验证平台 ⑦青岛港自动化码头 ⑧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