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16 19:02:54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技能人才的稀缺,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一大制约因素。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切实改进传统的人才标准,打破高层次人才与高级技能人才之间的“门第”鸿沟,消除“蓝领”“白领”等级观念和薪酬差距,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7000万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只占5%左右,而这一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往往都在30%以上,日本产业工人队伍中的高级技工占比为40%,传统制造强国德国更是高达50%。 在新知识、新技术突飞猛进,新信息、新观念日新月异的今天,各国都非常重视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据报道,美国企业每年的技术培训投资超过40O亿美元,相当于美国近4000所高校一年的全部费用。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制定了“职业训练长期基本计划”,企业职工技术培训普及率达95%以上。可以说,美日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其着力培养技能人才的举措密不可分。 事实上,对于企业而言,只有依靠技术工人的实际操作,先进的科研成果才能转化为有竞争力的实际产品,企业的每一项创新发明、每一次产品升级,都必须以技能人才的智慧与劳动为基础。技能人才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类型人才所无法替代、无可比拟的。 我国目前是“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其中一大制约因素便是技能人才的稀缺。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与分工。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术工人来制造,这必然形成对技术工人数量和质量的更高要求。为此,各级各部门应共同努力、多管齐下,切实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进程。 更新思想观念。知识经济、技术经济时代,谁拥有知识、掌握技术,谁就可以成为时代骄子。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切实改进传统的人才标准,把技术工人作为特殊人才纳入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范畴,彻底打破高层次人才与高级技能人才之间的“门第”鸿沟,充分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竞相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技能人才成为实用型人才开发的重点。 提高经济待遇。有的企业认为,只要有图纸,照葫芦画瓢即可,无需多少知识;有的企业职级不分,待遇体现不出差距来,致使工人不愿钻研技术,也造成产品质量始终上不去;此外,由于长期存在的“蓝领”“白领”等级观念,技术工人与管理人员的薪酬相差较大,导致技术工人为了谋求高薪纷纷改变自己的工人身份。对此,企业在高薪聘请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同时,也应给予高级技能人才充分关注,不妨“以待遇留人”,让技术工人的价值在本企业得以充分实现。 加强职业培训。高级技术工人的成长离不开理论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且需要一定的成长时间。技校三年,学到的只是基本技能,经过一至两年的实践锻炼,积累了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之后,如果能给技术工人进一步培训深造的机会,则将使他们的专业技能“更上一层楼”。因此,企业要多为技术工人提供培训机会,甚至要把培训当成“福利待遇”,不断“分配”给每位员工,让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在不间断的“充电”中得以更新、提升。 |
上一篇:九个强省突破,应该如何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