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3 22:21:05
我眼中的德国汽车业与这十几年的电动化浪潮 2015–2019那几年,是德国工程公司的黄金时代。 国内电动化刚起步,很多初创车企还没摸清门路。 而德国这边的工程公司正好凭着几十年的积累,成了全球最“懂体系”的代表。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德国媒体还在洋洋得意地报道: “中国的电动化我们不需要,我们可以通过卖技术给他们,从中受益。” 事实是,当时确实很多中国同行刚起步,对高压系统、功能安全这些概念都不太熟,项目上经常犯一些德国工程师看来很低级的错误。很多德国同事背地里笑,说:“他们还早呢。” 那几年德国人赚得盆满钵满。 国内企业要做电动化,几乎都会来找德国人买方案、做咨询。 各种项目接不完,报价高得离谱也有人买单。 可以说,那是德国工程公司的狂欢时代。 从2019年开始,德国的整车厂和Tier 1们也开始疯狂扩张电动化项目。 那时他们信心满满,以为只要把流程照搬,电动车就能做得和燃油车一样好。 但很快问题暴露出来。德国在预研层面确实很强 可是一到项目量产阶段,差距就出来了。 因为大批新员工是从传统动力转过来的,没真正做过高压系统、电驱、BMS这些新领域。思维还停留在燃油车时代。结果项目一跑,问题一个接一个: 效率低、节奏慢、沟通不顺、验证掉链子, 有时候整条链条的执行水平都出奇地差。 德国这边表面看着严谨,其实内部乱成一团。 而且很多项目最后都没达到预期——甚至可以说做得挺差的。 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在这几年里飞速成长。 他们开始敢自己设计、敢自己试错, 工程师的经验和执行能力一点点积累起来。 到了2022年,很多国内车企已经不再找德国工程公司了, 而是说:“我们自己来。” 我印象特别深——2022年是德国汽车行业的招聘巅峰期。 那时整车厂、Tier 1、新能源项目都在拼命扩招, 简历一投基本都有回应,真的是“想去哪就去哪”。 第三阶段:2023–至今 2023年,风向彻底变了。 那一年,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 中国同行在创新应用上已经走在前面了。 不仅更快、更大胆,而且实际执行的质量一点也不差。 那时候我心里就有种不妙的预感。 到了2023年底,德国汽车行业的危机彻底爆发。 刚开始大家都觉得是短期调整 说“几个月就好”“一年最多”。 到了2024年又说“明年肯定会回暖”。 可现在2025年都快过去了还是看不到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