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2 15:15:05
今年我们迎来了第46个植树节,植树造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植树既是履行法定义务,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福祉的具体行动。植树节是为了保护倡导人民种植树木,鼓励人民爱护树木,提醒人民重视树木。树木对于人类的生存,对于地球的生态环境,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日特别推荐敦煌壁画中的花树形象,道法自然,生生不息。 【信息的使者】 这里所说的“花树”指的是敦煌壁画中花状树木的艺术形象,但不包括比较抽象的图案纹饰。它们在敦煌壁画中体现着佛国世界的诸多信息。佛与花树关系极为紧密。佛教典籍中记载,释迦牟尼降生于无忧树下,得道于菩提树下,涅槃于娑罗树下,传道于七叶树下。 敦煌壁画中的花树既有传统绘画中常见的花树形象,也有从印度传入的花树形象。如银杏、芒果就属于佛教中的圣树,这些花树形态又与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信仰紧密相连。 下面我们欣赏敦煌壁画中主要的几种花树。 莲花状树 ![]() 柳树 ![]() ![]() 图为盛唐第217窟壁画上的柳树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南壁西魏的《五百强盗》、第420窟隋代的《法华经变·群鸟听法》、第301窟《萨埵太子本生图》等壁画中可以见到柳树的造型。 丛竹 ![]() ![]() 芭蕉树造型特征明显,多出现在说法图中。敦煌莫高窟第360窟南壁中唐的《青庐图》、第320窟盛唐的《无量寿经变·未生怨》等壁画中对芭蕉有不同特色的描绘。 娑罗树 ![]() 娑罗树又称七叶树,七片叶子绕着一颗圣果,呈下垂的花瓣状。敦煌莫高窟第249窟西壁的《维摩诘经变》是“汉化”了的娑罗树。第285窟南壁《五百强盗成佛图》中的娑罗树造型比较成熟。 菩提树 ![]() 图为莫高窟第17窟晚唐壁画上的菩提树 菩提树原生长于印度,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据史籍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僧人智药三藏大师从西竺国(印度)带回菩提树,并亲手种植于广州王园寺(后来改名为光孝寺)。 它树干粗壮雄伟,树冠如盖,既可做行道树,又可供观赏;叶片心形,前端细长似尾,在植物学上被称作“滴水叶尖”。由玄奘口述、辩机撰文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菩提”的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豁然开悟,顿悟真理。 在敦煌莫高窟第329窟初唐的《说法图》、第276窟隋代的《维摩诘经变》《文殊》、第419窟窟顶东披的《汲水图》、第217窟西龛顶初唐的《顶礼佛陀图》等多处都有对菩提树的描绘。 ![]() 图为莫高窟中的壁画故事 【多元的风格】 花树的造型受到四种文化范式的影响:印度佛教文化、西域胡人文化、中原正统的汉文化和敦煌魏晋以来较封闭的汉文化。和佛教塑像一样,花树的造型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汉化”过程:从印度式造型到半印度半“胡化”造型,再到半“胡化”半“汉化”造型,再到完全“汉化”的造型。 【已逝的辉煌】 佛教东传以来,不同教派教义更迭消长。隋唐、五代、两宋时期,由于敦煌地理位置独特,汉文化及宗教洞窟在艰难中仍然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生动传神而尚真,符合这时的人们追求奢华的审美诉求。 敦煌壁画中丰富而生动的的花树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演绎了不同的佛教教义。 动人的花树伴随着佛教的传播及发展以及敦煌政治、文化地位的变迁而经历了一系列风格上的纠缠、反复,最终由繁盛绚丽走向了销声匿迹。 在数次的佛教传播中,不同教派教义间的纠葛、后来的本土化佛教吸纳,以及中原对敦煌的反向传播等,使得它们透射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 E N D -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敦煌艺术应用推广研究中心公众号
|
上一篇:仁怀招聘『月薪可达10000、五险一金、包吃住、节假日礼物』贵州仁之怀酱香云集酒业连锁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美工、安保、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