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徐江语文专栏(第62期)——语文界《改造我们的学习》之学习“糟得很”

发布时间:2024-02-29 20:18:17   

编者按:

    本期文章是针对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名师讲《改造我们的学习》视频课而写的。该视频课有心人上网点击《问道语文课》选择性必修就能查到。

    既然是字当头,那么,这就是语文界较高的教学样例了。但遗憾的是,该视频课讲得是一塌糊塗,不分轻重,好象把课文《改造我们的学习》全部内容都梳理了一遍,恐怕学生不会得其要的。

    课讲不好,根本的问题是教师专业素质差,自身连课文都没看懂怎能给学生讲明白呢?

   《改造我们的学习》,读者首先不要把它当作一篇文章读,而是看作中国共产党那时的一个战略部署。我们今日阅读它,以此为例来研究这样一个重要问题——一个战略部署是怎样诞生的。从这样的案例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生存智慧,其中包括思想、思维方法乃至行动的办法。这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之道。

    毛泽东说过——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

    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其中改造一词的意思查字典可知是重新选择。由改造一词的内涵可以知道,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方法和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

    严格说,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也是一种欲望。法国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说过——欲望是存在的欠缺,想改造我们的学习就是源于学习存在有较为严重的欠缺

    因此,循着改造的内涵逻辑,《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一文本明确解释了有关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存在什么问题的正确判断,并针对这样的正确判断,而提出改造这一主张,并包括怎样进行改造的意见。

    我们要明白文本中有关上述问题的要点及其内在关系。

    当然,《改造我们的学习》它本身作为一个文本,怎样表述上边的内容,包括行文布局和遣词表达也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它们能够有得体的处理,那么,作为一个战略部署也能得到较好的落实。

    当下的语文界从教学理念和具体的文本内容研究都存着很大的欠缺,本身就需要改造

语文界《改造我们的学习》之学习“糟得很”

 ——《问道语文课》该文教学之“道”不可“道”

 

《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为了论述方便以下简称之为《改造》。在标目为《问道语文课》的集子中有《改造》一文的电子版讲课视频。执教者是北京市海淀区一位中学教师。该教学视频标有“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字样,从这“国”字头可以看出,这个教学视频是当下语文界的代表作,并被收入《问道语文课》集子中。

该视频课教学之“道”不可“道”,通俗一点儿说,该教学的“规律”不值得说,一言以蔽之——“糟得很”!但是,语文界能讲好《改造》一课者鲜矣,尽管不能说众多语文教师不会讲。

作为读者,笔者无法评点此课之教学,只能以札记形式随听随点评之。

一、关于“因题质疑”的质疑

《改造》一文执教者开始便设题曰——“因题质疑,根据背景探求写作目的”。

在这个标题下,执教者“质疑”的问题是——“我们”指的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改造”?要从哪些方面“改造”?要怎样“改造”?

这些问题,是讲读此文要探究的问题。但读者阅读思考这些问题,不是“质疑”。什么叫“质疑”?“心有所疑,求正之”。就是人对某对象有怀疑而寻求正确的答案。读《改造我们的学习》这则标题,追问“我们”指的是谁、为什么要“改造”、从哪些方面“改造”、怎样“改造”,这不是怀疑,是深入思考,是设置研究方向。

显然,这位执教者不懂“质疑”,作为语文老师来说,这样的细节露怯很丢人。

还有,执教者“因题质疑”提了那么多的问题,但最重要的问题却没有问,即“改造”是什么?“改造”者,重新选择之谓也。“这就意味原来的“学习”有关事项存在着不妥处,要对这些相关事项作重新选择。吐故纳新,拉萨尔1852624日给马克思的信中说“党是靠清洗自己而巩固的”。就“学习”而言的“改造”本质上就是从“学风”上作某种自我“清洗”。

二、写作“背景”的探求���长了阅读的“读程”、分散了精力

执教者在“因题质疑”过程中,提出了“根据背景探求写作目的”的话题。这个“背景”的讲述,我不敢说“没有必要”,但这一内容的讲解过程,延长阅读《改造》的“读程”,分散了阅读精力,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困惑。

至少执教者在“背景”的探求过程中,有两点是远离了文本内容以及学情。执教者从“遵义会议”讲起,往前说,还可以讲“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呀!这样的历史背景的交待,显然与阅读《改造》一文,扯远了。还有仅仅讲述几句因为抗日战争爆发,大批革命经验不足的青年人“加入”革命队伍,因而给队伍“带来”了负面的“新”问题,这种“背景”的简单讲述,也是当下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因为不讲这些“背景”也是可以理解《改造》一文的写作目的。特别是随着后边阅读过程的深入,认识革命队伍内部学习马列主义存在的现实问题,当然就会明白“写作目的”。所以,讲课之初花费十多分钟时间,从《改造我们的学习》这则标题作“质疑”性探索,蜻蜓点水式讲点“遵义会议”及抗日战争爆发热血青年投奔延安带来“新”问题与本课讲读是不合宜的。这样的“读程”的延长,是不是增加学生的阅读负担呢?

三、不要搞繁琐哲学,而是要讲出个“一、二、三、四”来

执教者说,文章分“四”部分。不对,文章不是四部分,而是“五”块块。他没有看懂文章结构,更没有讲清各“块块”之间的逻辑关系。他又是亲自做“图”,又是让学生填“表”,几乎把文章各部分内容都复述一遍,无重点,无概括,听这样的课,看这样的视频,让人感到如坠五里雾中。不会讲,或者讲不好,归根结蒂是没学好。

我反对他的教学方式,读《改造》一文,应该明晰地讲出个“一、二、三、四”来,要让学生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改造》一文要点是“一纲”、“四目”、“三不判断”、“两个对立的态度″。

()所谓“一纲”

所谓“一纲”,即文章的开头语——“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

第一句“我主张”之“主张”是全文总纲。“其理由如次”是领启句,由它引出后文之“一、二、三、四”即“四目”。“一纲举,四目张”,前者从大层次上讲,是为文章“第一大层次”。它虽简短,但它是帅,是全文的主宰,对后文起着规定和统率的作用。

为什么这句开头语如此重要呢?

与其把这开头语看作是一篇文章的总观点,莫不如把它看作是一种战略部署,一种就如何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而进行自觉的学风革命之部署。这个学风革命是一种行动,包括写这篇文章。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说过——“欲望是存在的欠缺”。毛泽东所说“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也是一种“欲望”,它意味着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制度”存在着严重的“欠缺”。况且“改造″一词的本意——“重新选择”——这也告诉人们,对“全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方法和制度”需要重新反省,需要重新选择。这是一场思想作风的“革命”,当然,开头语是很重要的。

()所谓“四目”

所谓“四目”,就是指后文“一、二、三、四”四个部分。它们与前边开头语相对应,是文章的“第二大层次”,并构成全文的整体结构、框架,并承担着对“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解释作用,回答为什么要“改造”、“改造”什么以及怎样“改造”。很显然,如果没有忘掉前边开头语,或者在数学上不是白痴,那么,这第一、第二两大层次,实际是“五”个小块块。因此,无论怎样算,也不能说文章分为“四”部分。

至于各目内容中,相对来说“第二目、第三目”在文中是重点,需要另辟两个题目详述。在这里,先分别讲一下“第一目、第二目”。

第一目,即文中之“一”部分。

这一目,可称为是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斗争“成长”史。其“成长”的标志就是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并对它的认识愈来愈“深刻”、愈来愈“丰富”。

为什么在论“改造”的时候先谈这些“好现象”?

这是毛泽东一贯的认识原则,在说自己的负面问题时,不是悲观地把自己全盘否定,而是充分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出现的问题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同时,也是以自己的“成长”史进一步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所依靠的“理论基础”,是必须要学习好的。

第四目,即文中之“四”部分。

这一目,是如何“改造”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制度”。当文中在“第一目”简述中国共产党近二十年“成长”史后,在“第二目、第三目”完成对学习“存在”之“欠缺”揭示之后,毛泽东便以“提议”的方式在“第四目”提出了“学习方法和制度”的改造问题,其内容仍是围绕研究现状、历史及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运用三个方面而谈。这但都是宏观性的原则问题,所以,我们从原则上知道就可以了,而且更多是相关组织的事情。对于个人,特别是当下我们读者而言,更有干系的是“第二目”、“第三目”。

()所谓“三不判断”

所谓“三不判断”就是指第二大层次之“三”部分。

前边说过,该视频执教者不懂文章的结构,更不能从逻辑关系上讲清与第一大层次总纲的关系。

在这“第二目”,执教者在研讨当时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存在的“欠缺”时,他以填表的形式提出了“三个方面”、“两个层次”的问题。“三个方面”,即“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和“学习国际经验”。“两个层次”,即“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危害”。填完表之后,执教者又填表解释什么是“现状”、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国际经验”。

然后又以填表的形式显示诸方面的关系,这就显得很繁琐。

但是,经过这样反复、琐细的分析之后,偏偏却将文中最重要总结性话语——“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统统给丢掉了。这是“极坏的作风”。

这种遗露,显示出执教者不知道这三句话是什么,不知道这三句话与“闭塞眼捉麻雀”、“言必称希腊”以及“只会片面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等现状现象的关系,更不知道这三句话与开头语“我主张”的逻辑关系。

“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三句可以概括称之“三不判断”。

什么是判断,判断就是人对相关事物某种性质作出明确的肯定或否。我说过,从该视频课可以看出,这位执教者《改造我们的学习》之学习“糟得很”!这就是对执教者业务学习的判断。

“三不判断”就是毛泽东对当时全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状况性质的判断。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一文说过“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前边已经说过,与其说把“我主张”的“主张”看作文章的观点,莫不如看作是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就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在学风革命上的战略部署,是一种行动。如果说这个“部署”是“正确的部暑”,它来源于“正确决心”,而这个“正确的决心”则是来源于“三不判断”这个“正确的判断”。

而这个“三不判断”则是由“闭塞眼睛捉麻雀”、“言必称希腊”及“片面引用个别词句”等现象归纳出来的,它简明地揭示了学风方面的缺点,进而成为作学风自我革命部署的根据。。

()所谓“两个对立的态度”

所谓“两个对立的态度”,就是指文章第二大层次之“三”部分。在这一部分,毛泽东就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提出“两个相互对立的态度”,即“主观主义的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前者是要被革命,后者是应树立的态度。

这一部分虽然与前边的“三不判断”有些重复,但它是从“抗疫打加强针”的角度,明确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应“改造”什么,应坚持什么,从“主义”属性的高度给两种相互对立的“态度”定了性。

在这一部分的讲读中,北京市海淀区的这位中学老师几乎逐字逐段地复述文本的内容,特别着重强调了文本使用什么富有特点的句式阐述问题。比如连用“在这种态度下……”这样相同的句型说明了两种相互对立的态度之表现和危害等等。令人深感不满的是执教者没有一点儿遗露地重复着文本话语,细大不捐,喋喋不休,缺少对学生应有的明晰点拨。。

其实,毛泽东在文中有这样明确而斩截的表述,作为执教者应该有能力将文本中这样的话找出来,告诉学生记住这一切,执行这一切,就可以了。我执教的话,会用文本中两个字概括两种相互对立的态度之根本区别——那就是“不”和“找”。面对革命中的现实问题,主观主义的态度就是消极的摇头,说“不”字,不懂、不会、不做;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则与之相反,其对立性就表现“找”上,面对革命中的现实问题,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去找”,“找观点、找立场、找方法”,“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读《改造我们的学习》,作为一个教师,不是复述文本,而是找到那些能深刻蕴含文本实质的“活”的关键词,教学生依之去做,摒弃主观主义态度的“不”字,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找”字,这不就读出了文本的灵魂吗?中学老师就应该如我之所读,去“改造”语文的学与教。

这样弄通、弄懂“一纲”、“四目”、“三不判断”、“两个对立的态度”,《改造我们的学习》便瞭然于胸矣!

最后应明确告诉学生——该文毛泽东思想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该文毛泽东之思维方法是——正确的判断决定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决定正确的部署。

当然,该文毛泽东的语言也很精彩。在两个课时的时间里,完全可以拿出一课时研究语言。但因执教者繁琐的文本复述性教学,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未能涉及这方面的问题。有兴趣者可上网查阅徐江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而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文章。

上一篇: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招聘

上一篇:2024年温州银行春季校园招聘!五险二金~

皖ICP备20008326号-9  |   QQ:859242200  |  地址:江苏省宜兴市人力资源产业园  |  电话:13295639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