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管校聘”能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吗,很难,没解决根本问题

发布时间:2023-01-23 00:32:31   

2020年开始,全面实行“县管校聘”。所谓“县管校聘”简单来说就是指全体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都实行县级政府统一管理。

其目的非常清楚,就是为了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竞聘上岗的制度来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打破教师的铁饭碗,促进教师队伍良性发展。

这项制度的本意没有任何问题,但很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农村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并不看好这项政策,甚至觉得这项政策很难实施下去,其中的理由耐人寻味。

l生源问题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生源问题是教学的根本。众所周知的衡水中学,如果不是全省范围内掐尖,能有这么多学生被清北录取吗?显然是不能的。

即使以高考修理厂自居的毛坦厂,一样对复读的考生有一个学费的制约,成绩越差,学费越高,显然,毛坦厂也不是万能,实在太差的学生,它也一样无能为力。

农村教学质量差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生源。农村稍好的生源,不是去县城了,就是跟随父母去城市了,除了极少数因为经济或者其他原因不得已留着农村的孩子外,大部分的生源质量相当差。

即使农村的教学质量和大城市完全一样,这两个地方长大的孩子,眼界和见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只要有条件,没有人愿意把孩子留在农村。这个问题基本无解。

l家长问题

学习分为教与学这两个方面。老师只能起到教的作用,而学这方面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坦率地说,农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远远不如城市里的孩子。这是个普遍现象,个案改变不了大趋势。

在孩子学习自觉性不够的前提下,老师的办法并不多。现在对老师的约束很多,不准这个,不准那个,连作业,考试和排名都有规定。事实上,只要学生不想学,老师根本无能为力。

唯一能够改变这个局面的只有家长,如果家长能够配合学校和老师管住学生,那么事情尚有可为,至少还有抢救的希望。

但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要不就是外出打工或者没时间管孩子,要不就是本身也对学习不怎么重视,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扔给老师。

没有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老师对学生基本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听之任之,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l教师本身的问题

或许有人愿意将自己的一辈子奉献给农村的教育事业。这类人非常伟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类人数量很少。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每年这么多农村大学生毕业,有多少回到家乡从事教育或者其他工作?肯定有,但绝对数量必然不多,更不要说相对数量了。

这符合人之常情,人往高处走,谁都希望从农村走向城市。很多农村大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跳出农门,这也符合人性,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教师去农村,其目的同样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教学成绩最终实现去县城,去城市教学的目的。这完全无可厚非。

但“县管校聘”把这条上升通道卡死了,农村青年教师以片区为单位实行“竞聘上岗”,那些农村的青年教师,根本不可能被划到县城或者城市学校的片区。

哪怕他们工作再努力,成绩再出色,等待他们的只能是一个又一个的“五年竞聘”,除非他们准备一辈子就在农村教书,不然不可能回家任教。

这对于这些青年教师来说,过于残酷,某种意义上来说,等于堵上了他们回城的通道。

这个结果只能导致两种结果,一个是教师再不愿意去农村教学,因为去了,基本上就回不来了。另外一个是反正回城无望,反而失去了工作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

农村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其中生源和家庭环境的问题基本无解。唯一能改变的就是教学环境和质量了。

要提升这个,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城市里的一线资深老师去农村,当然要他们去一辈子显然也不太现实。可以通过高薪聘请一部分一线的教师去农村传帮带。比如每位去农村的时间为3年,3年享受教育补贴,3年后回到城市享有优先评定职称等福利。

这种支教一旦形成制度,则很容易就把农村的教学水平提升起来,如果再给予农村青年教师一定的福利和上升通道,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那么农村的教学质量还是能够得到相当的提升和保障。

对于任何地方,人才合理流动永远是提升实力的根本。而“县管校聘”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是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把人才的流动禁锢住,其结果只能是圈子的水越来越少,最后枯竭。

农村本身的教育资源就比较匮乏,而“县管校聘”也只能在这些资源上做平衡,没有质的改变。

因此,没有大量的教育人才进入农村的教学体系,“县管校聘”也只能是无米之炊,很难持续地实施。

上一篇:校园招聘 | 骨干央企! 七险三金!国核自仪2023年春招正式启动!

上一篇:【校园招聘】中国电科51所2023届校园招聘正式启动!六险三金 事业编制!

皖ICP备20008326号-9  |   QQ:859242200  |  地址:江苏省宜兴市人力资源产业园  |  电话:13295639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