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留学,心里在想什么?

发布时间:2025-09-30 03:12:25   

第四次留学,心里在想什么?

第四次留学,心里在想什么?

牛津毕业后的两个月,我结束在北京的实习返回老家,四天后降落布鲁塞尔,又过一天拿到学生卡,正式注册为鲁汶大学的一名硕士生。\n \n这是我第四次出国求学,为读一个人类学二硕。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直接读博,为什么不争取在实习单位留下,为什么不留在家里,好好休息。我无法给出确定的回答,因为我自己也充满犹疑。\n \n我来自大西北一个普通城市家庭,并非富豪,也不算清贫。过往的留学经历虽大多仰赖全奖和其他资助,但家里也不少贴补。从传播学,到性别研究,再到人类学,我的每一次抉择都“不食烟火”,都让父母为我焦虑。如同许多中产家庭,他们希望我读政经法商,去做“确定性”“回报性”更强的事。我无法满足他们的期待,又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只能一次次以优秀和荣耀报还。这让我辛苦,让父母心疼,但至少我达成了内心的自洽。\n \n在牛津求学的这一年,我一边消化着情感创伤,一边将多年来对以西白为中心的性别和酷儿理论的思考推至顶点。比起一年前身为专业唯一且满分录取的东亚学生的骄傲,我已愈发感到对领域和自身的不满——对中国语境在主流学界只作为观察对象而非理论生发地的不满,对我高居象牙塔而缺乏实地田野经验的不满,以及对我以当前所学,只能“站在边缘写边缘”的不满。我虽然创造了自己的理论并得到牛津的认可,但理论的生命力来自田野,也终将回到田野。所以在读博之前我必须读二硕,必须从性别研究转向人类学。我需要观察,需要参与,需要被刷新和冲击,需要和我关心的人群站在一起。\n \n然而我知道我的选择面临多大风险,我一直都在冒险。人类学的全奖博士很难申请,即便申请成功,也只是开始。能否顺利完成博士学业,博士毕业后的博后、教职,出版与发表,一山更比一山高。更兼我议题的敏感性,未来境况难称乐观。我不是不懂这些,如前所述,我只是有必须这样做的理由。\n \n我的理想,或者矫情一点,“使命”,让我赋予了自己太多必要或不必要的意义。再启新程,这一次出来,除了将这些“意义”尽可能地验证和兑现,还想自己能更温和,更泰然。在这个对留学和人文社科一片嘲讽与唱衰的当下,我希望自己有能力关心,有能力愚傻,有能力自负命运的盈亏。\n \n第四次留学心里在想什么?我在想,不确定终点在何处,正式出发的理由。\n \n#英国留学生 #欧洲留学 #留学申请季 #海外留学 #我的留学生活 #25fall #留学生活

上一篇:亲爱的女孩,你不是已经21岁,你是才21岁!

上一篇:应届生想要个清闲工作推荐

皖ICP备20008326号-9  |   QQ:859242200  |  地址:江苏省宜兴市人力资源产业园  |  电话:13295639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