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26 15:04:19
医生仿佛是被优绩主义规训得最成功的群体 从学生时代,大家就开始按时按点地发文章、升学,在一场场竞争中通过击败对手,迈向更高的学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毕业之后,大部分人会按社会所希望的模样,按时按点结婚生子。进入医院便靠马不停蹄地发文章、申课题,争取晋升副高、正高的机会。我们以为努力就能够成功,但这一切都是上层画下的优绩主义大饼,阻碍你的上升。仿佛失败了,只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大家把这一套模式当作牢不可破的定理,年复一年投身于此。\n \n医生这一职业本身就是制度与社会双重筛选下的精英代表。从医学院开始的选拔与残酷竞争,再到规培、考核、晋升,我们职业生涯的每一步都在强化一个逻辑:只有不断超越他人,才能维持自己的“合格”与“被需要”。将“努力-成果”划上等号,并把成功视为个人奋斗的自然产物,这正是优绩主义的内核。结构性不平等就此被掩盖,在高度等级化、行政化的医疗体系中,努力常常受限于出身、人脉、资源的可达性。\n \n我们被鼓励发论文、申课题、拼职称,但这些努力并不总是导向公平的晋升。顶尖课题、核心期刊、重大项目,往往被头部医院、大导师团队垄断。关系网络、行政背景、导师站台,是努力无法弥补的隐性门槛。我们在繁重工作之余搞科研,本就是多线战斗,若无成果,往往被归咎于你不够努力。于是,优绩主义变成了一种幻觉,一种你失败是你不够好的内化规训,掩盖了结构上的天花板。\n \n在医疗职业这种高度耗能、稳定、地位明确的职业轨道上,我们被寄予社会中产支柱的角色期待。不仅要成为医院里的骨干,还要在家庭中扮演责任与稳定的象征。结婚、生子在这种情境下不再是私人的选择,而是与职业路径绑定的社会性任务,成为完整人生简历的一部分。在这种体系下,医生选择结婚生子,也很难说这是一种真正自由的选择。更可能的是,他们在巨大的职业—社会规训下做出的最优解。\n \n我们将这一整套逻辑内化成信仰,仿佛偏离这条路径就等于失败或堕落。当我们看到规训,也就看到了这套信仰的虚伪,这是可贵的。尽管个体的努力或躺平都很无力,在那之前,保持清醒,保持诚实,是医生个体少有但珍贵的自由。\n#医生 #临床医学生 #医生日常 #医学博士 |
上一篇:终于买到政府储备米了(備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