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海南 > 文章 当前位置: 海南 > 文章

关怀盈心 接续奋斗

时间:2021-01-12 20:23:13    点击: 次   来源:海南人社厅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水清沙幼,椰影婆娑,热情好客的海南岛景色迷人。沐浴着冬日暖阳,一批特殊的客人如约而至——

2020年12月4日至15日,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邀请,来自国内各领域的56位专家携家属,在海南享受了为期12天的休假。参观、考察、交流、互动……专家们放松了身心,收获了感动,更交流了思想,积蓄了能量。

是关怀礼遇,也是团结激励

温润的海风拂面,8位来自湖北的医疗专家神清气爽,回想自己接到休假通知的那一刻,大家都说既意外又感动。“作为基层医务人员,自己只是做了本职工作,但党和国家给了这么高的待遇,参加这么高规格的休假,我们终生难忘。”

邀请专家集中休假,是关怀礼遇,也是团结激励。长期以来,广大专家身处重要岗位,肩负重大责任,面临巨大压力,他们的健康状况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也牵动着专家服务部门的心。自2002年以来,人社部已连续19年组织专家到海南进行冬季休假,在广大专家中形成了良好的品牌。

让一流人才享受一流服务,才能在广大人才中形成巨大感召,共同投身于改革和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来。对这次休假活动,人社部、海南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相关单位成立接待保障工作小组,细化行程安排,积极稳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活动安全。沿途各地政府积极协调落实住宿、餐饮、医疗等各项保障工作。还有工作人员全程跟团服务,与专家一对一联系,让休假专家和家属们备感温暖。

两院院士、享受特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这次邀请的专家整体层次高、覆盖面广、代表性强,来自信息技术、化工材料、农业环保、社会科学等多个行业领域。其中既有潜心科技前沿和基础研究的创新人才,也有从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领军人才;既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非公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广大专家人才踊跃参与,忘我奋斗,为夺取每一场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贡献了智慧与心血。为加大对他们的关心关爱力度,2020年,人社部专门邀请了来自国家卫健委、湖北、北京、上海、国药集团和西部省份等,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参加休假活动。56位休假专家中,就有23名医疗卫生领域专家和科研人员、8名脱贫攻坚一线专家。

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多年来一直忙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产业脱贫的新路径,被老乡们亲切地称为“农民院士”。他长期扎根扶贫一线,很少能有机会休息,受邀参加这次休假,让朱有勇院士深感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和关心。

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疫情期间,广大医护工作者争分夺秒与病毒抗争,守护了亿万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这次漫步柔软沙滩,呼吸清新空气,体验热带风情,品尝特色美食,专家们一扫压力和疲惫,畅享了难得的休闲时光。

发挥所长,服务自贸港建设

伴着阵阵海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展开。

群英汇聚海岛,为自贸港建设带来更多智慧的光芒。利用休假之机,专家们亲身了解海南发展和需求,纷纷表示要积极发挥专业所长,为当地做些实事,为自贸港建设尽一份力量。

现身创新论坛。2020年12月6日,全体休假专家在三亚出席“中国科研院所领导者跨界创新论坛”,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金之钧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在论坛上作主旨报告,为自贸港建设建言献策。

培养专业人才。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李田昌教授为当地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医学院学生作专题讲座,传授专业知识,分享个人从医经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黄荷凤院士赴海南省妇儿中心开展义诊、举办讲座,指导当地提高妇产科专业水平。

对接洽谈合作。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朱永官院士应邀参加海南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为海南大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建议。浙江爱立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区块链专家谈建,与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就人才及项目引进对接洽谈,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沙滩上、饭桌旁、微信群里,不同行业领域、工作地域、年龄结构的专家频频互动、深入交流,思想在碰撞,友谊在升华,合作创新的灵感被大大激发。

在与医疗、航空航天、船舶重工等领域专家的切磋讨论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李健研究员对于材料的应用与保护有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未来他打算进行更多研究和科技创新。

“土壤改良与农业作物改良可以结合起来,今后要加强与农业领域合作,提高作物产量。”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李芳柏所长高兴地说。

积极献策,共话人才培养

身为各领域的佼佼者,专家们受益于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始终心系人才工作。这次休假,在饱览大好风光的同时,大家的话题依然没有离开本学科本领域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及人才培养等。

高精尖缺人才是国家实现科技飞跃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各领域进步的主要力量。

聚焦高精尖缺人才发现培养,傅志斌等专家认为,要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夯实人才队伍建设主体,注重在科研一线发现高精尖人才;要为人才发展提供灵活创新机制和宽松环境,结合我国长期发展目标、科技发展重点,通过重大人才项目,持续引进各领域稀缺人才,解决当前“卡脖子”问题。张卫等专家建议,结合行业特点,建立发现、培养、考核、激励等方面的系统规范性机制,遵循重点优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精尖缺人才。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如何培养出更多堪当时代大任的青年人才?

“要放手让青年人才施展才华,杜绝论资排辈,对于能力突出的青年人才要予以破格晋升。”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卫健院士呼吁。陈科伟等专家建言,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要长期规划,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要给予青年人才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给予更长期的科研支持,建立容错机制;要优化人才评价机制,不能仅以SCI论文、承担的国家项目为评价标准,更重要的是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担当。

梧桐茂兮,凤凰来栖。围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成长环境,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专家们畅所欲言。

刘凤斌等专家认为,要继续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相关配套政策,搭建交叉学科、前沿科技、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深层次交流合作。陈福胜等专家建议,要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制度保障,深化企事业单位科技人才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改革,让专业技术人才沉下心搞科研、搞创造,乐于将研究成果落地转化应用。

热烈的讨论、诚恳的建议,饱含着专家对我国人才工作的期盼与希冀。

聚散终有时,再见亦有期。收拾好行囊,专家们告别海岛,奔向各自的征程。这一趟充满关心关爱和收获的旅途,将化为他们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上一篇:海南自贸港人才服务“单一窗口”(临高)启动运行

下一篇:发挥人才集聚效应 积极为自贸港建设作贡献

皖ICP备20008326号-9  |   QQ:859242200  |  地址:江苏省宜兴市人力资源产业园  |  电话:13295639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