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 我国第二个主要养老模式(二)下

(紧接上篇)
四、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社区养老作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石,被视为解决传统家庭养老弱化和机构养老不足的理想模式,然而,它也正面临快速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实践中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和困境,主要可归纳如下:
(一) 服务供给层面: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
1. 基础设施薄弱且布局不均:
1)数量不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活动中心、助餐点等)覆盖率低,尤其在老旧小区、农村地区严重缺乏。
2)质量不高:现有设施普遍存在空间狭小、设备简陋、适老化改造不到位、无障碍设施缺失等问题,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3)布局不合理:设施分布与老年人口密度不匹配,“有设施无老人”或“有老人无设施”现象并存,可达性差。
2. 服务内容单一、层次低:
1)重娱乐轻照护:服务多集中于文体娱乐、简单餐饮等基础服务,针对失能、半失能、高龄、认知症老人的专业护理、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刚性需求供给严重不足。
2)“普惠”有余,“精准”不足:服务同质化严重,未能有效区分不同健康状况、经济能力、文化背景老人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如失能老人照护、术后康复、临终关怀等)。
3)可持续性差:部分服务项目因缺乏有效需求或运营成本高而难以为继(如助餐点)。
(二)人力资源层面:专业人才匮乏与队伍不稳
1. 专业人才极度短缺;
2.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有人员多为“4050”人员或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培训不足,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3. 薪酬待遇低、社会认同感差:工作强度大、压力大、环境相对艰苦,但薪资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和社会保障,导致人员极不稳定。
4. 志愿者体系不健全。
(三)资金投入与运营层面:可持续性堪忧
1. 政府投入有限且不均衡:财政资金投入总量不足,且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倾向。
2. 社会资本参与度低:社区养老普遍被认为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对社会资本吸引力不足。
3. 收费机制尴尬:
1)老人支付能力有限:大部分老人收入不高,对收费服务敏感,支付意愿和能力不足。
2)定价难:收费低了无法覆盖成本,高了则无人问津。
4. 运营主体能力弱;
(四) 体制机制层面:碎片化与协同不足
1. “九龙治水”,统筹协调难。
2. “医养结合”落地困难重重。
3. 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受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