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香港都在无效找工作?

这大概就是香港政府想要的人才?
上周我回香港,约了一位在政府担任 AO 的老朋友。他曾经在人才计划相关的部门工作(虽然现在已经调任,但对相关政策依然熟悉,也有很多旧同事仍在该领域)。我们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香港的「高才」、「优才」计划,一开始都是两年一签?其实这背后是有意义的。
他说:「第一年,是期望你靠自己的本事,想办法在这里生存下来。能够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筛选机制。香港人才计划一开始设下较宽松的门坎,用清晰公平的条件,在极少干预之下,引入一大批申请者,再透过市场调节,自然会筛选出适合香港的人才。我们不太在意你做什么工作,当然必须合法。但只要你生存下来,就代表你有足够的适应能力,也必然对香港有贡献。」
一位中年朋友用了一年时间成功在香港找到工作
两年前我认识了高先生(化名)。他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在上海从事生物医药的研究工作。2023年,他拿到了高才签证。我当时给他的建议是:不要埋头在招聘平台找工作,因为没有人认识你。你应该用一年时间,主动与香港建立联系,特别是和你行业相关的圈子。
他做了以下几件事:
1. 透过 Google 和 LinkedIn 做了初步调研,找出香港生物医药行业的相关企业、生态圈、商会、组织、会议、社交活动和关键人物。
2. 花了一年时间,积极参与几乎所有在香港举办的相关活动,广泛结交业内朋友。
3. 他加入了两个香港组织并积极参与:一个是某商会,担任干事;另一个是行山活动小组,他也帮忙策划活动。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一边让别人认识他。
4. 更新自己的 LinkedIn 介绍,主动建立人脉,直接邀请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和高层加入联系,并定期发表对行业的观察与看法。
大约大半年之后,他几乎已经掌握香港生物医药行业的整体状况:有哪些主要企业、未来有哪些发展计划、他们需要怎样的人才等等。
接着,他开始主动出击。
有别于在公开招聘平台找工作,他直接进入感兴趣公司的官网,寻找工作机会。他也主动约见行业内的人力资源主管或高层,每次来香港都约他们喝咖啡,表达自己正在寻找新机会。
最终,透过一位认识近一年、在香港从事生物医药销售的朋友引荐,他获得了另一家公司研究部门的职位,薪资比在上海时翻了一倍。
要知道,那时候的高先生,已在香港生物医药领域建立了一定的人脉,也有不少人对他有所了解。
常说,香港就像一座森林。这里只有大规则,其他都是自由发挥。物竞天择,各凭本事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