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9 17:04:17
经济学中被忽视的女性价值 历史照不见的她们:经济学为何遗忘了女性?📚 🌟先想一个问题:传统经济学,为啥没算上 “妈妈的劳动”?🌟 不是谁故意 “漏掉” 女性,而是早期经济体系的视角有局限,刚好没覆盖这些重要的经济行为: 1. “生产” 的定义,没跟上家庭劳动的价值 传统里只认 “能换钱的市场劳动”—— 比如上班赚工资、开公司盈利。但妈妈 24 小时带娃、做饭,老人帮忙照顾家庭,这些劳动能让家人安心工作、孩子健康成长(未来的劳动力),全球女性每年靠这类无薪劳动创造超 10 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 GDP 的 1/8),却没被统计进经济数据里; 2. “理性人” 假设,没包含 “利他型经济行为” 传统经济学觉得 “人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但女性常做的社区互助、无偿帮邻居带娃、照顾生病的亲友,这些 “为别人付出的劳动”,其实能减少社会福利支出(比如少请护工),却被归为 “非经济行为”; 3. 经济数据,少了 “性别细分” 的维度 比如统计 “家庭收入” 时,只算总数,不问夫妻各自赚多少;算 “失业率” 时,直接把全职妈妈排除在 “劳动力市场” 外 —— 不是女性没贡献,是数据没接住这些贡献。 🌟从经济学角度,怎么让女性价值 “被看见”?🌟 不是 “争权益”,而是 “补全经济体系的视角”,让所有有价值的劳动都被认可: 1. 给无薪劳动 “算笔明白账” 现在新西兰、苏格兰已经在试点 —— 把家庭护理、育儿等无薪劳动计入 GDP 统计,这样 “妈妈的劳动” 就不再是 “理所当然”,而是有具体数字的经济贡献; 2. 消除工资差,其实是帮经济 “少浪费” 同工不同酬不只是 “不公平”,从经济学看是 “资源浪费”:同样能力的女性,因为性别少拿工资,等于社会没充分用好一半的人才。有研究算过:如果消除性别工资差,全球 GDP 能多涨 2%-4%,相当于多激活了一大波生产力; 3. 提出 “关怀经济学”,补全经济的 “软基础” 照顾孩子、老人、维护家庭关系,这些 “软劳动” 是社会运转的底层支撑 —— 比如老人有人好好照顾,能减少医保开支;孩子有稳定的家庭照料,未来更可能成为合格劳动力,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 “经济回报”。理解 “性别平等 = 经济更完整”:不是 “女性要抢男性的资源”,而是让之前没被计入的价值(比如家庭劳动、女性创造力)都参与到经济里,让整个体系更全面、更有活力。 Re:《经济学通识课》 #经济学 #女性 #女性主体性 |
上一篇:曲周的家人们想找工作的看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