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2 18:04:24
福建省法院书记员面试真题及解析 福建省法院书记员面试真题及解析\n电子送达能够节约司法效率,便利当事人参与诉讼,但是也存在着送达资源不足,信息不完整,当事人拒收送达等情况,对此你怎么看?\n各位考官,电子送达是智慧法院建设的关键一环,我对它的看法是“拥抱其利,正视其弊,优化其策”。它代表了司法进步的方向,但我们在实践中必须用更精细、更人性化的工作来化解其带来的挑战。\n首先,电子送达的积极意义是巨大且主流的,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n正如题干所说,它极大地节约了司法成本,提升了效率。过去一份文书可能需要几天才能邮寄到位,现在几分钟即可到达,这对于缩短审判周期、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至关重要。同时,它也极大便利了当事人,特别是对于远在外地的当事人,减少了其舟车劳顿的诉累,是“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作为书记员,我是电子送达的直接操作者和受益者,我深切感受到了它带来的便捷。\n然而,题目中的这些问题在现实中确实存在,我认为这并非技术本身之过,而是我们在“推广适用”和“配套保障”环节还存在提升空间。具体来看:\n1. 针对“送达资源不足、信息不完整”的问题:这反映了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滞后性。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获得当事人准确、最新的手机号或邮箱。对此,不能简单地“一电了之”。我的看法是,必须建立 “电子送达为先,传统送达托底”的混合模式。作为书记员,在发起电子送达前,我会尽最大努力,通过多种渠道(如在立案环节引导当事人签署《电子送达地址确认书》、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信息联动等)核验信息的准确性。如果信息确实缺失或存疑,应果断转为邮寄送达或公告送达,绝不能因为追求电子化而损害当事人合法的诉讼权利。\n2. 针对“当事人拒收”的问题: 这背后往往是当事人对诉讼的抵触情绪或对电子文书的不信任感。我认为,解决之道在于 “加强引导+程序保障”。加强引导:在立案、庭审等前期环节,我们就要主动向当事人说明电子送达的法律效力、便捷性和操作流程,消除其陌生感和疑虑,获取其真诚的同意。\n程序保障: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操作。在发送电子文书后,我会密切关注送达系统的反馈状态。对于显示“已发送未阅读”的,不能想当然地视为“送达成功”,要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提醒和确认。如果当事人明确拒绝,则应立即切换送达方式,并做好工作记录,确保程序万无一失,经得起检验。 |
上一篇: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