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博士真能解决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难题吗?

发布时间:2024-05-22 17:43:56   

商务合作联系张老师:18519391659(微信同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师资招聘上提高了学历要求,博士成为了“香饽饽”。同时,越来越多的博士加入高职师资队伍,有力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师资实力。但是,博士入局高职院校能否真正发挥科研主力军的作用,高职院校如何留得住,用的好也是各方关注的问题。

高职院校招聘博士的初衷。一是职教升本的需要。当下职教升本如火如荼,《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15%,对博士数量提出了定量指标。

二是提升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要求。职教本科要引领产业发展,必然对教师的技术研究、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希望科研能力较强的博士群体,可以依托现有的科研资源,在待遇优厚的条件下承担对等的科研任务,以提高学校的横纵向科研项目绩效,这对博士的质量提出了定性要求。

三是强校之路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更多的是以教学为主,立校靠教学,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强校靠科研。在新一轮申报职教本科、拓宽职业教育上升通道的政策趋势下,很多高职院校特别是双高校想跻身其中以及在人才培养层次延伸到研究生教育上抢占先机,必须在科研上发力,这对教师科研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招聘博士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高职院校招聘博士存在的问题。从了解的情况来看,博士作为高层次人才,其职业期待也相对较高,部分博士并不想来高职院校,他们在参加招聘时候,如果有本科校和高职校的多份offer,来高职院校任教只是作为保底地选择,也有部分博士感受到就业的压力或者相对普通本科院校较少的科研考核压力而选择高职。

一方是博士的低热情,另一方是高职院校的高需求,这种矛盾影响了高职院校招聘博士的导向,再加上双方供给需求的变动,学校在博士人才招聘上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最初应聘人员少,招聘不注重质量,只要是博士就“无条件”录取

二是随着博士下沉职业院校,应聘人员增多,开始有选择的,比如博士所学专业大类符合学校要求

三是严格考察,要求人岗匹配,精准选择适合学校专业布局发展的博士。由于每所高职自身的师资基础、发展阶段与定位不同,在招聘博士所处的阶段上也各不相同。

高职院校引入博士的留用上存在的难题。博士来到学校后,其培养与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对高职院校而言,一般会给予其相应的科研启动经费以及配套科研工作室等条件,为其科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由于高职科研基础薄弱,科研投入少,很多开展科研实验所需要的检测实验室等必备硬件设施设备并不具备。

此外,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业内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带队的科研学术氛围,科研团队实力薄弱;对博士而言,入校要完成高职院校相应的科研考核指标,因每人情况各异而走向不同的发展方向:

一部分博士带着自己的科研资源,却由于高职院校的平台较低,特别是在论文发表和课题申报上,相关单位质疑高职院校是否有承接能力,导致带来的课题无法顺利转化无法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考虑到长远发展,没干多长时间就走了;

一部分博士入校几年后因为各方面的客观条件再加上学校早期培养与支持条件减弱,在取得科研成果满足评职称的需求后,一旦评上职称动力变小,慢慢的泯然众人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科研促进作用,科研意识与能力逐渐单薄,由科研博士变成了教学博士。

此外,个别博士特别是招聘时专业不对口的,则选择转向行政等其他岗位。可见,高职院校若没有相应的科研基础与持续的政策激励等条件支撑,无法为博士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科研之路确实很难走远,也远离招聘博士的初衷。

遵循科研规律,为博士发展创造条件。高职院校科研能力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事,要遵循科研规律,扎实科研基础,为博士创造科研发展条件。同时,高职科研提升也不是集中招聘一些博士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设计,久久实践为功。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是要摒弃短期的功利主义倾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要扎实做好高水平领军人物的“栽苗”,长周期的科研队伍特别是博士科研队伍的“育苗”,搭建实体性、实质性运营的科研平台“高产田”等方面的基本功,特别是高职院校领导要善于种植,不能急于收获。

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准与普通本科院校差异化的科研定位。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要求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坚持教学科研特色,积极动员博士面向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理论研究,针对人才培养中的重难点问题,努力推进博士参加课程与教学改革并在关键要素方面有所创新和实践突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这种科教融合是对教育教学的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要推进科教融汇,突出应用科研导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围绕国家引导高职院校赋能中小微企业、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坚持应用科研导向,注重提升博士的科技服务能力,选题要接“企业气”,研发要“立地式”,聚焦解决生产一线技术与工艺难题,以切实优化生产要素,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并把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作为重要培养与评价指向。

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外部联系,既要“筑巢引凤”,又要“借鸡生蛋”。姜大源认为,产业与教育链接的需求整合,是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社会价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提供了先天的优势,高职院校要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加强政校企行多渠道多元主体合作,为博士建立多种外部科研联系,努力营造产学研用创的环境,创造更多开展科研合作的条件;同时,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师职称晋升、科研政策激励等举措,促进博士主观能动性发挥,深入挖掘博士科技服务的资源与能力潜力,更加主动、热情地投身于服务企业技术研发等科技工作中。

作者:许冰冰,男,天津职业大学科研产业处副研究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科研管理,职业教育。

文章为作者投稿,已获授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仅供参考之用。
    
职业院校暑期师资培训课程表


线上直播

上一篇:【平南招聘】平南这些精选优质岗位已送达,求职速看~

上一篇:

皖ICP备20008326号-9  |   QQ:859242200  |  地址:江苏省宜兴市人力资源产业园  |  电话:13295639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