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3 03:23:39
编者按: 点击“《过秦论》‘以势服人’”几个字,便可从网上看到数篇中学老师质疑教材中的《过秦论》是“以势服人”而非“以理服人”之作。这是愚蠢老师对《过秦论》作出的愚蠢判断。 当徐江老师就这个问题向天津河西区教研室李玉山老师请教时,李老师说,这些人不负责任,教课本中的《过秦论》不知读全本《过秦论》。贾谊此论分上、中、下三篇,在后文便说到——“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取与守不同术也”。此文是论“取”天下与“守”天下应施不同政策的问题。后文对前文作了解释,很讲道理。 在语文界这样的明白人鲜矣!大多是是感叹《过秦论》乃“非‘以理服人’之作”的蠢……人。指望这些人教好语文,是缘木求鱼也! 这些人之所以发此喟叹,是源于对议论文僵化的认知——论证要讲究“举事例,摆道理”,她们认为课本中的《过秦论》只是讲了秦由盛而衰的历史事实,而没有分析所以亡的道理。岂不知课本中的《过秦论》的论证过程,并非如她们狭隘的论证认知世界所描述,而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概括、归纳“求”的“过程”。她们不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不懂“思想”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升华。傻呀!太傻了! 《过秦论》“以势服人”而非“以理服人” ——语文教师的备课笔记自暴愚昧与轻佻 徐 江 一、解题 在网上看到许多老师执教《过秦论》(上)之备课笔记。她们在笔记中发出这样的感叹——《过秦论》虽为传统名作,甚至鲁迅先生还赞其为难得的“鸿”作,但它是一篇“以势服人”而非“以理服人”的文章。 《过秦论》是“以势服人”而非“以理服人”之作——这是不少语文教师对《过秦论》的判断。这样的“判断”显然暴露出她们的愚昧和无知。因此,她们除了在文言知识乃至遣词造句的表述形式上讲一讲之外,是不能指望其能在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无形的活的语文素养上对学生有所教益的。 她们至少有两点与“教师”这个称呼极不相称的“欠缺”。 第一,执教《过秦论》(上),不知读《过秦论》全篇,因为《过秦论》之“中”、“下”是以讲理的姿态分析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什么是秦亡的原因。倘若读懂那“中”、“下”篇就不会作此叹息,而且以为是自己的一个“发现”,并以备课笔记形式诉诸网上。所以,说她们颇有点儿轻佻。你执《过秦论》(上),至少也得好好研读“中”、“下”呀!也许她们都不知道《过秦论》分为“上”、“中”、“下”三篇。 第二,没有一丁点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过秦论》是很讲理的文章,前后形成严密的逻辑论证。虽然在教材中只讲“上”,那恰好给教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留下了充足却有深境的教学空间。可是,因为她们浅薄,不能充分发挥教材所具有的价值。 二、“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关于秦亡原因的判断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一个判断,是关于秦之灭亡原因的判断。所谓“判断”,是思考者面对被思考对象某种性质作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 从理解的角度讲,该句话应该是这样说更易理解——“攻守之势异,而仁义不施也。” 这句话告诉人们,“攻”天下与“守”天下,“势”不同也,执行的政策也应该不同,特别是要“守”住天下,应该“施”仁义。 《过秦论》从开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讲起,历代秦国之君“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直到“至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诸侯。”这都是写秦“取”天下,靠的是“力”。 “一天下”之后,“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自以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这是“守”天下,但依然同前,靠的是“力”。 《过秦论》把秦“取”天下和“守”天下的事实——摆了出来,就很容易地把秦国历史发展看得见的感性认识上升为一种理性认识——“攻”与“守”势相“异”而政策却“一”然。虽然没有提及“仁”字,但文本在“守”天下的叙事中明显地表达了对秦“暴政”的揭露,言外之意就是鞭挞秦之国政缺“仁义”。所以,“攻”与“守”势相“异”而政策“一”然——这样的理性认识自然而然可就“仁义”问题总结出更有明确指向的理性认识,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判断。这就是秦亡之原因。实际上,这种“判断”就是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贾谊从秦国“取”得天下到“守”时而失天下的实事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判断,实际上就完成了对秦亡国原因的揭示,从“存在”上升为“思想”。“实事求是”,“是”,也就是“实事”就是秦国从拓彊开土到灭亡的历史事实,“求”就是贾谊从这些事实出发进行思考、研究,“是”就是秦由兴盛而衰亡的原因——“攻守之势异而仁义不施”。这样的论证过程,是贾谊推导、归纳的过程。他的思想就是这样来的。 当然也可以这样说,文本生动地叙述了秦国逐渐兴盛乃至以“力”取天下,之后亦以“力”治天下导致秦国断崖式迅速崩塌,这都是确实的历史表现,这些历史表现的表现性是什么,那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贾谊之所悟。 三、以逻辑思维释解学生可能有的困惑 既然教师都认为教材中的《过秦论》是“以势服人”而非“以理服人”之作,那么,学生同样也会对贾谊的论证发生怀疑,认为这样堆砌事实不能服人。 在前边我已讲过,教材中的《过秦论》仅仅是全文的一部分,即“(上)”,后边还有“(中)”、“(下)”。贾谊在后边以深入具体的分折对“(上)”进行了充分的解释论证,很有道理。只是那些教者不知而已。 但是,《过秦论》全文较长,又是文言文,学生没有读全文,当然对教材中的《过秦论》之理解还是有些障碍,对其最后的“结论”会有说理不足之感。前边我还说过,这种节选虽有理解困难,但也为培养学生思维能留下了丰富深邃的空间。有逻辑思维素养的老师,可以在不读“(中)”、“(下)”的前提下帮助同学对“(上)”最后的结论作释解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以为可作下面的分步解析: 第一步,去揣想贾谊的治国理念中有如下为人们所共同认可的常识: 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取与守势不同术亦不同,背之易亡。 第二步,则看秦以“诈力”取了天后,守天下时怎么做,依然凭借的是暴力,“攻守之势异而仁义不施”。 第三步,再看秦最后的下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把上边的释解步骤连贯起来概括一下,就可看出是这样完整的思维过程: 人们公认这样的治国之道——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取与守势异而术亦应相异,背之则易亡。 秦国取天下与守天下的国策是“攻守之势异而仁义不施”。 所以,“七庙隳,人死人手,为天下笑”。 当然,除了构建这样“三步组合小系统”作师生交流的纽带之外,我们还可构建这样的“如果……,就会……”师生交流思维纽带进行判断讨论——如果一个诸侯国的国君以“诈力”夺“取”了天下后,在“守”国立业时还是靠“暴力”维系天下,那么,会怎么样? 答案会是这样的——如果一个诸侯国的国君以“诈力”夺“取”了天下后,“攻守势异而仁义不施”,那么,就会造成人皆怨望海内相畔的局面,求社稷不危难也。这样也完成了对教材中的《过秦论》最后结论的补充解释。 前者称之为“三步推论讨论法”,后者称之“假言条件设定讨论法”,此二法皆可以《过秦论》最后结论释解过程对学生作“思维空间”充实训练。 放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思维系统中,就能够较容易地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国灭亡的原因。前事之不忘,后世之师也。 教教材中之《过秦论》,应如是教也。所谓“教学空间”此之谓也,祈愿中学老师们能明白且行之也。 |